一些重大改革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也被一些物化的东西所定格。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典型雕刻大佛。前一幅为云冈石窟,其雕刻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突起,线条简明,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后一幅是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回答3—4题
出现上述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
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趋势
| A.南北文化交流的特点 |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
| C.佛教传播加强的趋势 | D.雕刻艺术不断成熟完善的趋势 |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
|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
|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
|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
| C.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福建省之志记载,民国32年8月30日,福建省航建分会决定献机68架,全省配募捐机1360万元。11月26日,《南方日报》报道:尤溪县捐献飞机13架,居全国县级献机数之冠。从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 A.福建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 B.福建各地踊跃支援解放战争 |
| C.福建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 D.福建人民支持工业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