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明宣德四年,日本贡使附带朝贡中国物品中,明廷规定的给价,“苏木、硫磺每斤钞一贯(一千文),红铜每斤三百文。”而按“时直(值)红铜每斤银六十文,苏木大者银八十文,小者银五分。”这说明了中日贸易()
A.促进两国商品经济发展 | B.政治意义高于经济价值 |
C.推动世界贸易活跃 | D.贸易形式取决与经济发展水平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的法官如行为端正,得继续任职,并应在规定的时间得到服务报酬,此项报酬在他们继续任职期间不得减少。这一规定()
A.体现了联邦政府的高度集权性 |
B.暴露了宪法表面民主实则专制的虚伪性 |
C.维护了司法机关所必需的独立性 |
D.满足了统治者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愿望 |
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法国1875年宪法 |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 “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
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 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