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历史的过程与自然的过程有三点区别:自然过程由事件构成,历史过程由人的行为构成;自然事件只能从外部观察,而人的行为本质应从内部透视;
自然过程的过去是死的,而历史过程的过去活在现实中。据此,他认为历史是
| A.自然史的对立 | B.过去思想的重演 |
| C.客观存在的行为 | D.按现实需要而进行的装扮 |
1917后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评论道:“俄国此次革命之成功,未始不受吾国历次革命之影响。今吾更将依俄国革命成功之影响,以厚我共和政治之势力。”李大钊对二月革命的认识()
| A.是正确的,因为中国民主革命影响到了俄国 |
| B.是错误的,因为二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 C.是正确的,因为二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 D.是错误的,因为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
梁启超认为:“专制者不独君主国,而民主国亦有非立宪者(有立宪之名,无立宪之实,则等于非立宪)。”梁启超所说的“非立宪者”可以是近代的()
| A.英国 | B.美国 | C.德国 | D.法国 |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联系密切,关于“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讨论越来越多。《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认为:“伴随全球市场和生产的全球流水线的形成,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简单地说,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出现。帝国是一个政治主体,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对“帝国”设想理解错误的是
| A.帝国就是新的全球的主权形成 | B.帝国真正地统治了整个世界 |
| C.没有国界限定帝国的统治权 | D.帝国就是以前的帝国主义国家 |
很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关系时,“国际事务中的每一个事件都被放在冷战的框架中,被理解为是增强了或是削弱了这场对峙中某一方的势力。”他们的认识()
①把国家间的冲突置于优先与核心地位②从现实主义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③没有体现全球意识的成长④主要关注战争与和平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二战中谁打败了日本?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从整体史观来看是()
| A.美国的原子弹 | B.苏联的对日宣战 |
| C.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 D.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