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指出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 B.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进步 |
C.知识经济的产生 | D.经济区域化、全球一体化日趋加强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年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年收入。”所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 | B.全球史观 |
C.现代化史观 | D.文明史观 |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
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
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
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
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
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 |
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