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指出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 B.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进步 |
| C.知识经济的产生 | D.经济区域化、全球一体化日趋加强 |
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 B.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
| 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
| 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 |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日:“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
|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
|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
|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
|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
|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 B. C. D.
二战结束后,英美等国对华武器禁运。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同时,英国也对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购买枪炮子弹、舰炮、飞机机架等请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英美对于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深感失望 |
| B.战后欧美社会反战运动持续高涨 |
| C.中国人民反帝运动危害西方在华利益 |
| D.西方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