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1687年,牛顿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广泛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牛顿最终成为近代科学领域的又一个巨人,在提到自己成就时他说,“假如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6分)
材料二几百年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直是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的哲学。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
(2)据材料二,概括牛顿科学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8分)
材料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后,牛顿便着手研究《圣经》,手稿达150万字,竭力在天体力学中寻找“上帝”存在的证据,坚信行星有序的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材料四 1942年,牛顿诞生300周年时,凯恩斯在演讲时说“牛顿不是那个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一个术士”;爱因斯坦说“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凯恩斯和爱因斯坦观点的认识。(8分)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
汉武帝时,正式提出了“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选官标准,要求官员“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通典•选举一》卷13
(1)据材料一,指出选官标准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描写“好官”东平府府尹陈文昭:“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成向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水浒传》评价“好官”的标准。(6分)
材料三科举考试旨在选拔官吏,1905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试题。其会试阶段共分三场(策论)。
第一场,史论5篇。为古代中国王朝治国方略问题分析。(略)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精神)。造就人才,振兴实业。……盖东西各国所同,……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例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略)
(3)据材料三,指出本次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选官标准变化的认识。(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秋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9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6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 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