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前三年,中央预算内投资33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在落实新增中央投资中,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严格用地、节能、环保要求,提高“两高”行业资本金比例,遏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安排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资金342亿元,主要用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节能减排。去年底,国务院出台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如今年初,调低了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等10大类产品,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加大推广力度。
材料二:有机构预测,石油储量可支配的能源极限,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可以供应165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已经到达或超越了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和社会成本超过抵消收益的临界点。戴利教授曾说:“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
材料三: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制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去年“两会”,明确将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上,温家宝总理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和主张。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的。
(2) 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材料二“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的观点的哲学启示。
(3) 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我国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内容的正确性。吕小琴
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上材料说明()
A.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要勇于揭露矛盾 |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
D.在分析矛盾时,要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
从“毛主席万岁”、“小平你好”到“胡哥加油”,反映的都是民众对领袖的崇敬爱戴,只是时代变迁,风景别样。这体现了()
A.认![]() |
B.事物联系是普遍的 |
C.认识都是发展的 | D.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从哲学上分析,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正确理解是()
A.得到中原就可以永远得到天下 | B.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 |
C.没有注意到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地位 | D.把握住部分就能搞好整体 |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在这里,“这个优势”指的是()
A.人民民主专政 | B.依法治国 | C.社会主义公有制 | D.民主集中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