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市以煤炭业为支柱产业,不仅矿难频发,而且环境污染严重,被戏称为“灰”暗的城
市,市民出行都不敢穿浅色衣服。在金融危机面前,该市政府痛下决心,实施“绿色转型”规划,涉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指标,并且将环境保护提升到重要地位,还把这些指标作为考察当地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到2009 年初,市区关闭小煤矿1000 多座。当地天蓝了、水绿了,穿衣也不怕煤灰了。当地市民说:“现在空气好了,晚上也不用关窗了。”
⑴结合材料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⑵该市政府实施“绿色转型”的做法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校两名女同学去某超市选购洗化用品,后嫌太贵就离开了。但超市的工作人员认为她们偷了一盒化妆品,不容分说,把她们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并恐吓关押她们达一个多小时,但最终一无所获。超市工作人员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说,就将两位同学赶走。事后,学生家长到超市交涉,但他们拒绝认错。
(1)超市工作人员侵犯了两位女同学的什么权利?超市应以何种方式承担法律责任?
(2)请你按侵权前、侵权中、侵权后为两位女同学维护自身权利设计三项合法、有效的措施。

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存在价值规律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社会上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但苏维埃国家是无所不能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必须服从于苏维埃国家的经济计划。
(1)上述两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怎样对待价值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实现了工业化,使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随着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领导人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未能从僵化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根本问题着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这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试评述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一是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材料二:马克思指出,我在本书(《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有何意义?

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一段对话:
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怀感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
工人:不对!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