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
材料一图1 2007-2012年我国GDP总量、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及其增长率

注:2009年是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2010-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137%、3.833%和3.278%。2010-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9.2%和7.8%。
表1 2007-2012年我国投资总额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投资总额(万亿元)
投资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
2007
11.09
42.5
2008
13.83
46.9
2009
16.45
87.6
2010
19.36
52.9
2011
22.91
53.3
2012
-
50.4

材料二根据2010年的情况,我国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材料三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2013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与消费”的有关知识,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10分)

世界华商盛会,齐聚蓉城,投资四川,四川走向世界。成都市某校高三学生以“走向世界的四川,走向世界的成都”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其中三个学习小组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收集的材料和探讨的问题,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同学: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助推四川经济发展】当前,劳动者就业难;收入与其付出相比;农民工得不到城市人的同等待遇,到老了没有保障;在劳动者更多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中,随时被炒鱿鱼的担心,劳动保护不足,强制加班、拖欠薪水等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依然存在。只有坚持公平正义,让每个劳动者公平分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请你为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组同学:
【增强企业竞争力,让世界了解四川】同学们去调查了我国空调行业竞争力最强的格力电器,发现了有许多值得四川企业借鉴的:格力电器把自主创新打造成一把“金钥匙”,开启“中国创造”的大门,在全球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格力特色的道路:
一是坚持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战略。只有当格力的产品在当地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才会去考虑建工厂。二是坚持通过领先科技和优质产品打动国外的消费者。创造绿色环保的高科技产品,用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美誉度。三是坚持在发展中国家建厂要展现社会责任。在全球空调企业中首次提出“变频空调一年免费包换”的承诺。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整合优势资源配置。企业经营依存于全球市场,并逐步建立整合全球科技资源的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格力电器在“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对四川企业打造“四川创造”品牌的启示。
第三组同学:
【筑巢引凤,美丽成都】随着成都经济的发展,气候也发现了很大的变化,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成都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浓浓雾霾遮蔽美丽的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研究其中的原因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3)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成都市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建设美丽成都。

统筹区域,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图3
(1)分析图3所示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外向度高,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东部各地纷纷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受益于产业转移、政策倾斜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步伐加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中西部地区应如何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材料三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通过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

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畅言改革。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新一届中央政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决心,深入推进了一系列触动利益的改革。200项行政审批事项半年内取消和下放,减少政府部门“寻租”机会;放宽行业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准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使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和将来,改革的利益格局会有更大调整,更多是着眼于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这一改革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也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
面对这些如黑格尔所说的“合理性的冲撞”,谋求两难变两全的愿望固然好,但现实往往有价值的取舍、排序的先后,不能优中选优、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尤其需要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试感悟习总书记底线思维方法所蕴含的哲学智慧。(6分)
(2)分析说明未来改革的利益格局。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政府破解“两难”“多难”困境支招?(6分)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中国和东盟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高度重视印尼在东盟的地位和影响,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说明携手建设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2)运用《经济生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在这一命运共同体中应如何更好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