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 A. | 儒家 | B. | 法家 |
| C. | 墨家 | D. | 道家 |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 B.注重精耕细作 |
| C.尚未推广牛耕 | D.雇佣关系盛行 |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
|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
|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
|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 B.民族危机的加剧 |
| C.统治者的的大力倡导 |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 A.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 B.提倡投资设厂 |
| C.废除八股取士 | D.撤并闲散衙门、冗员 |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倭生心。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光绪帝认可了这个说法。这说明光绪帝主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 B.抵抗外国侵略 |
| C.解决国民生计 | D.发展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