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B. | 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
C. |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 | 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有关“公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③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崩溃④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漕渠 | C.都江堰 | D.白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