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 
|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捷、聪明 | 
|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幸:宠幸 | 
| D.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益:增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顷之,拜受为少傅。 填然鼓之。 | 
| B.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 
|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 
|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 
|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 
|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14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第二十章》)
  注释笃:忠实。 措:搁置,终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櫆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①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②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③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揜④;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选自《刘大櫆集》)
  [注]①藩臬指藩司和臬司。明清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②疵颣(lèi):缺点。③锓(qǐn)板:雕版刻书。④揜(yǎn):通“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 齿:年龄 | 
| B.未尝有面谀之言谀:赞美 | 
| C.如酷吏之治狱狱:案件 | 
| D.道过司城过:经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卒老于县令不得调岁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B.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C.而与余同学为古文秦王为赵王击缶 | 
| D.余将之武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
  (2)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第Ⅰ卷文言文中,第二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余特幸与之为友也”?请结合该段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憕传
  薛憕字景猷,河东汾阴人也。曾祖弘敞,值赫连之乱,率宗人避地襄阳。
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时人未之奇也。江表取人,多以世族。憕既羇旅,不被擢用。然负才使气,未尝趣世禄之门。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谓憕曰 :“君门地非下,身材不劣,何不数参吏部?”憕曰:“‘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以为叹息。窃所未能也。”潜度告人曰:“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
  孝昌中,杖策还洛阳。先是,憕从祖真度与族祖安都拥徐、兖归魏,其子怀隽见憕,甚相亲善。属尔朱荣废立,遂还河东,止怀隽家。不交人物,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唯郡守元袭,时相要屈,与之抗礼。怀隽每曰:“汝还乡里,不营产业,不肯取妻,岂复欲南乎?”憕亦恬然自处,不改其旧。普泰中,拜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及齐神武起兵,憕乃东游陈、梁间,谓族人孝通曰:“高欢阻兵陵上,丧乱方始。关中形胜之地,必有霸王居之。”乃与孝通俱游长安。侯莫陈悦闻之,召为行台郎中,除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及悦害贺拔岳,军人咸相庆慰。憕独谓所亲曰:“悦才略本寡,辄害良将,败亡之事,其则不远。吾属今即为人所虏,何庆之有乎!”闻者以憕言为然,乃有忧色。寻而太祖平悦,引憕为记室参军。魏文帝即位,拜中书侍郎,增邑百户,进爵为伯。
  大统初,仪制多阙。太祖令憕与卢辩、檀翥等参定之。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初成,憕为之颂。魏文帝又造二欹器。一为二仙人共持一钵,同处一盘,钵盖有山,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以临器上,以水灌山,则出于瓶而注乎器,烟气通发山中,谓之仙人欹器。一为二荷同处一盘,相去盈尺,中有莲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则出于莲而盈乎器,为凫雁蟾蜍以饰之,谓之水芝欹器。二盘各处一床,钵圆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而方,满则平,溢则倾。憕各为作颂。
  (《周书》列传第三十)
  [注]①薛憕,约生活于北魏宣武帝至西魏文帝年间,为当时著名学者,文学家。②从祖:堂祖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负才使气负:依仗 | 
| B.未尝趣世禄之门趣:感兴趣 | 
| C.拜给事中拜:封官 | 
| D.高欢阻兵陵上陵:欺凌、冒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与孝通俱游长安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 B.召为行台郎中若属皆且为所虏 | 
| C.则出于瓶而注乎器蟹六跪而二螯 | 
| D.以水注荷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出薛憕有才能的一项是()
  ①拜中书侍郎,增邑百户,进爵为伯②终日读书,手自抄略
  ③太祖令憕与卢辩、檀翥等参定之④憕亦恬然自处,不改其旧
  ⑤关中形胜之地,必有霸王居之⑥宣光、清徽殿初成,憕为之颂
| A.③⑤⑥ | B.①②④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憕是河东汾阴人。他的曾祖薛弘敞,遇上赫连之乱,率全族人到襄阳避难。江南政权选拔人才,多是世袭贵族入选。薛憕当时流亡在此,没有被选拔任用。 | 
| B.左中郎将京兆人韦潜度劝薛憕多去参见吏部,薛憕借古人“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来表明自己不会去那样做。韦潜度认为他意气风发有志气,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 
| C.孝昌年间,薛憕策马回到洛阳,在此之前,薛憕的堂祖父薛真度与族祖父薛安都,已献了徐州和兖州归降北魏,薛真度的儿子元袭见到了薛憕,对他非常友好。 | 
| D.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刚建成,薛憕为之作颂。魏文帝又制造了两件欹器——仙人欹器和水芝欹器,放置在清徽殿前,工艺制作非常巧妙,薛憕各为之作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时人未之奇也。
  ⑵悦才略本寡,辄害良将,败亡之事,其则不远。吾属今即为人所虏,何庆之有乎!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坠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
  (节选自宋·郑樵《通志·总序》)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
古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司马迁和 。后者的代表作是 。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樵关于史书编写的基本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黻传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①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归别其母解氏。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黻至南安,尽取濂、洛诸子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成《濂洛论语》十卷。
  及大全贬,黻还太学。未几,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劾黄之纯,二公罢出,黻又率诸生上书言:比年朋邪记焰,缄默成风,奏事者不过袭陈言、应故事而已。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一之纯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大凡人主不能无过,脱有过言过行,宰执、侍从当言之,给舍、台谏当言之。今陛下未为不知道,未为不受人言,宰执惧有所专而不敢奏,给舍、台谏惧有所忤而不敢言,更如此者数年,将何以为国?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资贡士春官之费,备郡庠耆老缓急之需。又请建慈湖书院。八年,召还,拜刑部侍郎,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兼修玉牒②,兼侍读。十年,丁母忧。
  德佑元年,江上溃师。丞相陈宜中起复黻为端明殿学士,不起。及贾似道、韩震死,宜中谋拥二王③由温州入海,以兵逆黻共政,将逊相位。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选自《宋史·刘黻传》有删节)
  【注】①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②玉牒: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称为玉牒.③二王:指临安陷落时,陈宜中拥立益王赵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禹为副元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年朋邪记焰比:近 | 
| B.脱有过言过行脱:如果 | 
| C.会丁父忧去位丁:遭遇 | 
| D.以兵逆黻共政逆:阻止 | 
选出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 | 
| B.服除,授集英殿修撰 | 
| C.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 | 
| D.德佑元年,江上溃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黻率领太学同舍坐优阙上书抨击丁大全,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南安军安置。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告别,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相反地对他的忠勇行为频加勉励。 | 
| B.刘黻在任内曾经修建济民庄,用来救济人民的急困,资助贡士的考试费用,以及预备郡学中那些老先生们的缓急之需。并且请求修建慈湖书院。这一系列举措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 | 
| C.刘黻为人忠直敢言,他的这些忠鲠之言,不仅触犯了当时的权贵,而且得罪了皇上,因此每次上书都不被采纳,相反遭到了压抑和排挤,仕途一直不顺。 | 
| D.刘黻生长在南宋末危难之秋,出于对国家、对君王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国都陷落败亡之时,毅然奔赴国难,献出了全家人的生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
  译文:
  ②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
  译文:
  ③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