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 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 |
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具有全面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性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 |
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
①拜伦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A.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B.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 |
C.英美“混合经济”的出现 |
D.中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中国人民早在古代就创造过世界航海壮举。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 B.海上交通比陆上方便 |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