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
A.格物致知 |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
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大跃进”运动 | D.“文化大革命”运动 |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
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此,我国()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 |
C.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 D.改革经济体制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对他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
A.官僚资本 | B.外国资本 | C.封建官府 | D.地主阶级 |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