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 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 B.科学精神高涨 |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 D.人文精神增强 |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生;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这段材料( )
A.反映的是神学思想 | B.认为人是无理性的 |
C.认为人是卑贱的 | D.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 |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名《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
C.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 D.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