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为第二、三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同周期,甲和丙同族,甲、乙原子序数之和与丙的原子序数相等,甲、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乙原子的电子总数相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B.丙的氢化物比甲的氢化物热稳定性弱 |
| C.乙与丙形成的化合物可制作光导纤维 |
| D.甲、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 |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C→导线→D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C>A>B>D C.A>C>D>B D.B>D>C>A
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 B.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
|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速率无关 | D.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依据物质的相关数据,可以推断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利用物质的相关数据作出的相应推断不合理的是
| A.依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推断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 B.依据气体的摩尔质量,推断相同状况下不同气体密度的大小 |
| C.依据物质摩尔质量,推断物质熔、沸点的高低 |
| D.依据液体物质的沸点,推断用蒸馏法分离两种互溶液态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的可行性 |
我国成功研发出133Cs原子钟,使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的精度从30万年不差一秒提高到600万年不差一秒,标志着我国在此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知133Cs的质子数为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33Cs的核电荷数为133 |
| B. 133Cs原子核内中子数与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3 |
| C. 133Cs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为133:6 |
| D.铯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缓慢 |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新制的氯水、浓氨水、浓硝酸等装在棕色试剂瓶中 |
| B.NaOH溶液、KOH溶液、水玻璃等装在带橡皮塞的无色试剂瓶中 |
| C.制NO可以用Cu和稀HNO3反应,用排水法收集 |
| D.分离溶液中的Fe3+和Al3+,可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然后过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