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的实用主义的独特的结合”,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
材料二: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l/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
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
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材料四:“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
材料五:“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
地位”。
——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尼克松僵硬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他自称“在外交方面是超意识形
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四、五,指出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三个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以总理衙门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法国股负责法、荷等园的交涉事务,主管传教、华工出国及中越边界事项。1864年增设美国股,负责美、德等国的交涉事项,兼管华工保护等事项。由洋务大员主持签订的护侨条约,除《续订招工章程》外,还有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年)、《中秘会议专条》(1873年)等等。据估计,l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l850年到l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l28万人。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
(1)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侨务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首先,在我看来,通过最近两年的讨论已经完全站住脚的观点是: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l800年以前我们有的是一个多中心同时没有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只是在19世纪工业化充分发展之后,一个单一的、占支配地位的欧洲“中心”才有意义。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