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守护我们的家园。某校高一(2)班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2009年 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中方认为,会议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温家宝总理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政府的主张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1)中国政府的立场、主张和举措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的?
材料二 2010年1月22日,以“发展低碳经济、共建低碳中国”为主题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在京召开,建设“低碳”社会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总体来看,中国正在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但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同学们决定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举行“我为低碳当哨兵,积极参与民主监督”活动。
(2)请结合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谈谈同学们怎样才能为“低碳”当好哨兵?(8分)
材料三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是展示上海城市风采和市民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广大上海市民主人翁意识很强,积极当好世博会东道主,踊跃争当世博会志愿者。
(3)假如你是上海市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东道主?请从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万吨,价值2000亿元,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时下,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人们呼吁:“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
结合材料,简述人们开展“光盘”行动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鉴赏古诗名言,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舌静。”
请问:以上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国的中医学奠定国际地位开创了先河。中国中医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然而,在屠呦呦研究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之前,受西医传入的影响,中医在中国曾遭受沉重打击。一些人因中医药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药材炮制等方面与西医药存在的差异和差距而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屠呦呦从汉医方剂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科研灵感成功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案例,重新证明中国医药学确是人类伟大宝库。
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一些人怀疑甚至否定中医药的原因。
1911年,荷兰科学家发现水银在极低温条件下的超导性,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1986年,德国科学家与瑞士科学家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为35K的铜氧化物超导体。时隔20年后,日本科学家发现铁砷化合物的超导性,中国科学家则发现一系列高于传统超导体极限临界温度的铁基超导体,使之成为第二个高温超导体家族。
结合材料,用“实践的基本特征”分析超导性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哲学知识。
如果把地球的年龄看成24小时的话,那人类的出现只相当于1分钟,而工业革命以来的时间还不足1秒。然而就在这短暂的1秒钟,我们人类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今天,人类足迹几乎无处不在,这既有其好的一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一半,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被大规模消耗,气候变化不再是未来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的威胁,水资源短缺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活性氮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新的重要环境挑战,大量污染物排放已经让今天的地球净土难寻。
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就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