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节选)
余 玮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他没想到,在这里一呆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且一辈子的研究主要与哲学挂勾。这位中国尚存不多的“国宝”级哲学大师还出任了社科院宗教所的名誉所长。
建国不久,任继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地献身到工作当中,在自己的领域中大展身手。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北大教授,他对此非常满意。没想到,在1957年一个有关哲学史定义的会议上,他的发言被一些专门打棍子的“学霸”批判为修正主义。当时,他并没有真正将此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想到无论对他还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这只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兆或序幕。
接受采访时,任继愈说:“毛泽东对宗教问题始终是注意的,这一点我原来没有领会,和他交往几次,体会比较深。比如,我过去写过的一些有关佛教史研究的文章,毛泽东都看过。”1959年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指基督教)有没有人研究?任答,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于是,毛泽东评价任继愈是“凤毛麟角”。
1963年冬天,周恩来访问非洲14国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加强研究外国的工作,筹备建立一些研究所,还成立了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在这个报告上,毛泽东于1963年12月31日作了批示,说这个报告很好,但唯独没有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我们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因为有了这个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但不久“文革”开始,任继愈经过几番波折后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在干校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早上出去参加劳动,晚上回家睡觉,成天很少说话。任继愈为人十分和善,很少有人为难他,但由于在那里光线太暗与劳动过度,他的右眼患了严重的眼疾,左眼视力也受到损害。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经历得太多太多,他自己也懒得花时间去梳理那些点点滴滴的“不愉快”。医生嘱咐他为了保持目力,夜间不能看书和写字。
“文革”后,任继愈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上世纪80年代,他重新提出了“儒教说”,并在他主持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室。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继愈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这个观点。从1980年《从儒家到儒教》,1982年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到1984年的《佛教向儒教靠拢》,1986年的《重视儒教的研究》再到1988年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他在学术著作上,详细地阐述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他从儒教的发展与演变、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等各个方面,透辟地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性特质。他在文章《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中写道:“儒教作为完整形态的宗教,应当从北宋算起,朱熹把它完善化。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称为理学或道学的这种体系,我称之为儒教。”同时他认为,宗教之所以是宗教,有它的本质部分和外壳部分,本质是信仰与追求,外壳是信奉对象、诵读经典的组织形式。儒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本质部分就是提倡禁欲、重“忠孝”、尊“三纲”,这既是宗教思想,也是政治思想,它比较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生存要求。而其外壳部分则是,它信奉“天地君亲师”,这符合宗教外壳的组织形式。对于一个宗教的认定,重要的是信仰的本质,而不在于形式。
任继愈的“儒教就是宗教”的学说,在学术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由此引发了近20年的哲学大讨论。这个论点已经慢慢被人认同,而这种认同感,直接又与华人的自我文化价值认同紧密相连。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始终认为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国情出发,而“多民族统一大国”则永远是中国的国情。当然,他仍然坚信人类走到某一天,有可能便会进入“大同社会”。国家组织消亡,而宗教与哲学依然存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术研究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然而任继愈先生却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研究的积极态度,并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作为。 |
B.建国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处于落后状态,毛泽东同志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做了具体的指示,于是任继愈开始进行对佛教的研究工作。 |
C.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中国的宗教”理论不同于当时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但经过几十年的论证,这一观点渐渐得到认同。 |
D.任继愈认为佛教和道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亚于儒教。 |
E.本文通过对任继愈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这位“国宝”级哲学大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2)文章三、四自然段两次写到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指示,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在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却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先生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请分条作答。(6分)
答:
(4)文革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成天很少说话。80年代,他却提出“儒教说”试图打破思想界公认的“中国无宗教”学说。对于这位哲学大师自己的人生哲学,你有何评价,请结合文章简要论述。(8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
殷商时期是一个神性至尊的时代,宗教意识极为浓厚,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权威下剥离出来,人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人对神的祭祀活动不仅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某些现象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里,也表明了人们希望借助各种神灵的力量来消除种种自然或人为灾害,祈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殷人无论做任何事,都要采用占卜的形式以
解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测吉凶的事实。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高无上的神并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信息,这一信息对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节选自王杰《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有改动)下列对文章第一段中加点概念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 |
B.所谓“剥离”,是指让处于匍匐地位的人从神的绝对权威下解放出来。 |
C.“神学政治”的核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把祭祀鬼神制度化。 |
D.“神性至尊”是指神是至高无上的,人间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
B.殷商时期的各种迷信活动,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人民的一种手段。 |
C.殷人之所以敬畏神崇拜神,是因为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 |
D.殷商时期已经实现了“神性至尊”向“人的凸显”的转变。 |
根
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思想自殷商起历三千年而不变。 |
B.殷商时期重天命、敬鬼神、轻人事直接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君权神授”“以人为本”思想的先河。 |
C.殷商原始神学思想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的。 |
D.殷商时期,原始神学观念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心中的芦苇
张弛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的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恋,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芦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的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已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根据第2自然段概括芦苇的生长过程及特点,分条陈述。
第5自然段中写了哪几个历史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者说“这根能思想的苇草,就是你,就是我”,请问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试分析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起床为什么那么难
①对很多人来说,早晨,尤其是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早晨,有一件必须去做的让人痛苦万分的事——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这种早上起床难的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
②为什么起床这么艰难呢?恐怕不只是因为我们太懒吧。的确,起床的痛苦和我们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也就是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从藻类、真菌直到我们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活动都会在生物钟的指挥下跟地球的昼夜变化周期同步。生物钟,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简单原核生物蓝细菌的生物钟只靠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需要20种蛋白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在人体内不同的生物钟时间里,这20种蛋白质的浓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有些蛋白质早晨起来的时候浓度高,而有些则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浓度高。有科学家提出,测一测身体内这几种蛋白质的浓度,就能知道生物钟走到了几点。
④虽然我们身体里每个细胞中都有生物钟在滴答走动,但是就像全国的钟表都要和国家授时中心保持一致一样,整个身体的钟也要和大脑中的一块区域——视交叉上核的钟对准。这个小小的区域由两个数千个神经元组成的团块构成,它内部的分子钟稳定运行,指挥着全身的生理节律。视交叉上核有时也会根据光照和黑暗,或是进食的时间来调整生物钟的时刻。
⑤当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要按照生物钟的指示完成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当视交叉上核发现到了起床的时间,就会向一种专门负责叫醒身体的神经元发送信号,身体开始为新的一天做准备。先从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然后身体中的激素,例如皮质醇和醛固酮也开始增加;神经元同时激活了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负责的是人体那些不靠意识支配的活动,例如你不用自己想着让心跳动,心也会自动输送血液,这就是自主神经在发挥作用,这时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也加快,终于可以爬起床来。
⑥如果生物钟和我们的闹钟精确同步,那起床倒也没那么难。问题就是,生物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并不是精确相等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生物钟的时间一天要比地球的一天长10到20分钟,所以每天早上生物钟都要比正确时间慢上一会。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在离开地面很深的地洞里生活一个月,没有太阳光线,没有时间信息,完全与外界社会隔离,结果发现,这些人将会每天都比前一天晚起床十几分钟,到一个月实验期结束时,那些志愿者都成睡仙了。这说明人体生物钟的“睡眠—觉醒”节律的周期比地球自转的24小时长一些。人体为了使自己的生物钟周期保持与地球自转周期相一致,就会通过外部的太阳光来调整自己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这种努力校正自身节律以适应自然节律的方式,当然使自己起床很艰难。
⑦周一至周五的话,我们的生物钟虽然每天都慢一点,但每天也都会按照实际时间进行校准,这样只是早起了十几分钟倒也还能忍。而到了双休日就不一样了,要是你周六周日都睡到自然醒的话,到了周一,生物钟连续慢了3天没有校准,就已经比实际时间晚了最多有1个小时了。提早1小时起床,不用说也知道如同遭遇酷刑。所以,要是不想让周一早晨太难受,就不要在周六周日放纵自己,也按照平时的时间起床就好了。
(摘自《百科新说》2011年第5期)关于“生物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钟是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是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 |
B.蓝细菌的生物钟只用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至少需要20种蛋白质才能形成。 |
C.人体内形成生物钟的蛋白质在生物钟的不同时间里浓度是不同的。 |
D.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会调整人体生物钟。 |
下列各项不属于人早上起床人体按生物钟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是()
A.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 |
B.身体中的皮质醇和醛固酮等激素开始增加 |
C.神经元激活自主神经系统,让心脏输送血液 |
D.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 |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要想让生物钟与自然节律相符,每天都要校准 |
B.如果每天睡到自然醒,人们每天比前一天晚起一会儿 |
C.想要起床不那么痛苦,就应该每天按时起床 |
D.只要每天定时起床,我们就能控制生物钟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
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
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
文章中间④―⑦节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
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会对黑暗产生柔情,这是为什么?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
习练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批评是一个专业门槛很高的技艺,它不是普通大众都能够随便操演的手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平时,操弄文学批评的人掌握一套专业性的批评话语,这套批评话语属于专业性的话语系统,与日常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家在圈子里自娱自乐,外人很难说三道四。专业性垫高了文学批评的技术壁垒,圈外人很难插上一脚。长期以往,文学批评就形成了一个自闭的圈子。
微博这一媒介学生态,可能会给当前的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契机。主要表现在:微博打破了文学批评的专业壁垒,让批评为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启动了文学批评的大众化时代。微博突破了文学批评自闭的大门,使得文学批评社会化、媒介化了。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专业门槛,使得普通大众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在微博空间里,文学批评不再是专业人士“拥兵自重”的专利,不再是小众“围城”中的专业游戏,而是可让普通读者参与、分享彼此文学感受、观点的公共空间。
在微博世界里,专业话语不再是文学批评的交流语言,也不再是精英圈子研习文学的身份符号,而是被另外一套新的话语体系置换了。我们知道,专业语言以深刻、严肃、严谨、系统、专业著称,只有少数专业精英才能胜任。但是,专业语言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注定是小众化的,不能与公众对话。专业文学批评的载体通常是专业性刊物,而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则是微博。微博,这一新兴载体在技术上不允许长篇大论,在微博里交流,你不能阳春白雪,故作高深。在140字的表达空间里,长篇大论或故作高深是没有市场的。要求作者放下身段,与阅览者平等交流。在微博世界,个人化的批评成为恒河之沙,一个人的言论要想获得“围观”,必须看他的言论:是不是足够的新锐、震撼,能三言两语搔到公众的痒处,吸引多数人的眼球。
微博文学批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话题批评。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或文学现象,但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可以是普通的文学批评者。甚至一些跟文学没什么关系的围观者,都可以凑上去说上几句。比如,著名演员姚晨,一不小心成为微博明星。在她的微博上,她甚至也开始评论诗歌。 文学在微博上变成了一个话题。评论者参与评论,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可以无知无畏地表达。当然,微博上也藏龙卧虎,经常会有高人显山露水,引领批评的方向。
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会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构成一定的刺激,给文学批评领域带来一股鲜活的生气。微博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它搅动了满池春水,打破了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说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拓展了文学批评的基本面,使得普通大众都可对文学进行批评。但是,微博文学批评的过度喧嚣,也会对专业文学批评构成一些负面影响。在微博空间中,微博毕竟多是零星、碎片化、浅表性的思想与感兴,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微博空间下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碎片化、表象化的批评,是一种“繁星体”的批评。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也会行之不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能够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选自2011-03-16《文汇报》,有删节)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话语属于专业性的话语系统,与日常语言完全不同。 |
B.微博给当前处于困境中的文学批评带来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影响。 |
C.微博这一新兴载体的出现促成了专业性文学批评话语的置换。 |
D.微博文学批评虽有鲜活的生气,但没有批评的纯度、厚度与高度。 |
下面的表述中,跟“微博文学批评是一种话题批评”这一判断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 |
B.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 |
C.评论者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 |
D.微博上藏龙卧虎,引领批评的方向 |
综观全文,在微博时代,专业的文学批评该如何作为?请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