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吮血被缛涅槃斩钉截铁
B.繁芜诬蔑竞相浅尝辄止
C.火炬禀性钦佩于世长辞
D.遒劲箫瑟崩殂赍志以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文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7.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8.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天体在1毫米以上波段的辐射来研究天文现象的学科。以天线电接收设备为观测手段,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检测长途无线电通讯中的干扰信号时的偶然发现。理论上以近代物理为基础来分析研究天体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和结构演化。
  当我们参观射电天文台时常看见许多仰面朝天的金属丝网或薄板构成的抛物面天线,那就是射电望远镜的本体。为了获得高灵敏度和高角分辨率,天线的口径常相当大,最大的有美国阿勒西波的300米固定天线望远镜,俄国的RATAN-600以及德国波恩的100米可动天线望远镜。为了获得毫秒级的角分辨率,还用多台天线构成干涉仪及综合口径望远镜,如甚长基线干涉仪,美国的VLBA等。目前正在酝酿中的接收面积数平方公里的VLT和2000平方米的MMA以及空间射电望远镜干涉仪VLBI代表着射电仪器技术的新高峰。另一方面,频谱观测技术的发展也很重要,移动频谱仪和声光频谱仪以及外差干涉仪均很重要。
普通恒星的黑体射电辐射非常微弱。我们探测到的射电源多是非热辐射,大多与天文世界中的能量迸发有关。规模最小的有太阳表面的局部爆发、特殊恒星的爆发;较大的有晚期恒星的爆炸;更大的如星系核的爆发(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等。这些天体的非热辐射有电子和离子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韧致辐射、有相对论性电子在磁场内回转时发生的同步加速辐射和高温等离子体内出现不稳定时等离子体集合行为生成的等离子体波通过非线性效应而产生的等离子体辐射。其表现形式有连续辐射和谱线辐射之分。
射电谱线有原子谱线、分子谱线和复合谱线之分。它们十分重要,一般产生于低温低压和低密度的星际空间,因而是研究星际物质分布、星系结构以及原恒星和恒星形成区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原子谱线是波长21厘米的中性氢原子谱线。分子谱线主要由分子的转动跃迁产生,其中有很多有机分子谱线。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和许多有机分子脉泽谱线提供了有关银河系结构和恒星形成区的许多有趣的新知识。红移后的中性氢赖曼线系使我们发现了类星体以及星系际气体的分布和特性。射电辐射的谱特性和时变特性也是了解天体本质和辐射机制的重要观测表象。类星体、脉冲星和3度K微波背景的发现是射电天文对近代天体物理的三大贡献。
  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革新,射电天文学在天文学的各个层次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每个层次中发现的天体射电现象,不仅是光学天文的补充,而且常常越出原来的想像,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下面对“射电天文学”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天体在1毫米波段的辐射来研究天文现象的学科,以无线电接收设备为观测手段。
B.我们时常看到的许多仰面朝天的金属丝网或薄构成的抛物面天线,就是射电望远镜。
C.射电天文学对近代天体物理的三大贡献是发现类星体、脉冲星和3度K微波背景。
D.射电天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检测长途无线电通讯中的干扰信号时偶然发现的。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射电与普通恒星、特殊恒星的爆发以及晚期恒星的爆炸有关。它是这些天体的非热辐射的产物,主要包括韧致辐射和等离子体辐射。
B.射电天文学是以近代物理为理论基础来分析研究天体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和结构深化的。
C.为了获得高灵敏度和高角分辨率,射电望远镜有时还用多台天线构成干涉仪及综合口径望远镜。
D.射电天文学在天文学的各个层次中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并为天文学的发展开辟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口径越大,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和角分辨率就越高。
B.射电谱线一般产生于低温低压和低密度的星际空间,因此,借助它们可以弄清星际物质分布、星系结构以膛原恒星和恒星形成区等许多天文学现象。
C.太阳黑子爆发时,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射电,它们可使无线电通讯暂时中断。
D.射电望远镜和射电天文学将最终为我们揭开宇宙的秘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体内有第二大脑吗?对这一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问题,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却出乎许多人意料--答案是肯定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经研究确定,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迈克•格尔松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不久前,人们还以为肠道只不过是带有基本条件反射的肌肉管状体,任何人都没有注意到它的细胞结构、数量及其活动。但近年来,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那么胃肠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胃肠系统之所以能独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第二大脑。第二大脑的主要机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十分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沉浸于梦境。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即有时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所谓"吓得屁滚尿流"即指这种情况,俄罗斯人称之为"熊病"。
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即神经胃,主要指胃对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胃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进入胃肠系统的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节选自《科技日报》)
下列有关"第二大脑"的理解,准确一项是

A.作为"组织机构","第二大脑"是存在于人体胃肠道组织褶皱中的神经细胞综合体。
B.人体内的"第二大脑"能独立地进行信号交换,并像大脑一样能直接参加智力活动。
C.第二大脑与大脑多有相似,包括细胞结构以及为其提供营养的都是神经胶质细胞。
D.胃肠系统的活动会影响到大脑,比如人体有时会对一些进入胃肠系统的物质过敏。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尔松教授研究确定胃肠道组织褶皱中有神经传感器这一专门的物质,并据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B.科学家注意到胃肠道细胞的结构、数量及其活动,并通过研究发现复杂的胃肠系统同大脑有密切的联系。
C.第二大脑的机能就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当第二大脑沉浸于梦境的时候,或者会放慢消化液分泌。
D.大脑或第二大脑都能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此时人都能体验到"猫抓心"的感觉,情况严重会出现腹泻。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第二大脑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人体内这个所谓的第二大脑就有着区别于大脑的方方面面。
B.大脑给胃肠系统发出指令,第二大脑活动会影响到大脑,这些说明,人体的大脑与第二大脑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C.在迷走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胃肠这种复杂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的时候,人体第二大脑能够向大脑发出工作指令。
D.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可以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弄清它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10.“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11. 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