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晚 唱
杨虎
五叔家三代使牛。
这一带颇多匠人:铁匠、木匠、改匠……五叔虽然是在田里磨手板皮,却因牛使得好,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
别人使牛不过混口饭吃。五叔家每年立春,都要郑重地在牛栏里上香,贴春牛图,献刀头。祖父在时,还要领着一家大小,恭恭敬敬地对着栏里的牛磕头。
别人使水牛,也使黄牛。黄牛不能骑,力也不大,还爱捞嘴。因为这,五叔一向使水牛。
水牛犄角弯弯。
这一天,天上像悬着两个太阳。五叔和牛累得吭哧吭哧。主人家催得紧,歇午的时候,牛刚下河,见五叔坐立不安的样子,就站起来,朝五叔叫了两声,又回到了田里。也活该出事,耙完田,五叔累得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忘了解下耙具。牛热得遭不住,拖着耙具,就往河边赶。
水牛跑得风快。
一坝田里的人都惊呆了。耙具露出尖尖的牙齿,紧紧追赶着水牛的后蹄。五叔刚“哎呀”一声,就见耙子跳起来,狠狠往水牛的后腿上咬了一下。水牛一吃痛,四处乱奔,耙具更加疯狂起来,张开嘴,露出森森白齿,一下一下往水牛的臀、后腿、背上……狠狠扎去。
又奔出数十米远,水牛忽然矮了下去。
五叔再也喊不出声来,泪水涟涟,一下子萎在了地上。
傍晚,村里飘起水牛的肉香。五叔从墙上取下祖父传下来的那只牛角,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牛栏里,半天,却吹不出声……
牛贩子们交易时都不说话,手缩在袖笼里,指头忽长忽短地叫价。五叔不忙讨价,只把目光缓缓地在每头牛身上移动。牛群黑黄高低,远远近近地立着,叫着。月光在天上流动,洗得牛市上时而白,时而黑。
经过一头大水牛时,水牛响亮地叫了一声。这牛贩子是个年轻人,两眼笑眯眯地招呼五叔。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瞄了瞄牙口,眼里一热,问:咋卖?
牛贩子袖笼里动了一下。
五叔伸出手去,捉住那几根指头,犹豫着,还了一个价。牛贩子嘲笑地摇摇头,目光转向别处。
天快亮了,一声忧伤的牛哞突然叫得牛市上空荡荡地。五叔一无所获,在地上捡了半截牛绳,正低头怏怏地走。牛哞声一声比一声凄凉,五叔抬起头来,看见一头苍老的黄牛拼命往一个妇人身后藏。集市上的杀牛匠嘴里含了一把尖刀,眼睛上上下下地往那黄牛身上瞧。
黄牛不敢看那汉子的眼睛,低下头,围着妇人转来转去。妇人火了,一把扳住它的犄角。黄牛吃惊地盯着主人,又望望旁边站着的五叔,眼神又慌乱,又绝望。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它深深的眼窝里缓缓淌了出来。
杀牛的人嘴里哼了一声,朝妇人伸出三根手指。
妇人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杀牛匠转身就走。妇人慌了,急忙招呼他。杀牛匠将刀吐在手中,稳稳地纂着,说:一口价,三百,卖不卖由你。
妇人叹口气,苦笑笑,手一伸,将牛绳递了出去。
汉子伸出手,却发现绳索紧紧地捏在了一个老人的手里。
五叔看也不看杀牛匠,从怀里摸出全部的钱来,递给妇人,说:六百,我要了。杀牛的汉子正要发作,一听这价,笑着摇摇头,竟自走了。
……
坝上的庄稼再次被风吹黄时,黄牛就死了。
黄牛太老了。五叔牵着它在村道上走,像领着自己的父亲。村里人笑五叔使了一辈子牛,老了却伺候着一头废物。在田里调头的时候,黄牛拉不动犁头,就喘着气,停了下来,一面转过头,哞哞地喊着五叔,眼里满是歉意。五叔温柔地摸摸它的犄角,扔了犁,让它歇着,自己在一旁笑眯眯地裹着叶子烟。别的使牛人见了,暗暗高兴,“啪”的一鞭抽在自家的牛背上,大声喊:五叔,秧子多深了,快点。
五叔嘿嘿地笑:不忙,不忙,它也干了一辈子了,等它歇歇。
……黄昏时分,五叔拿着牛角,走进了长坟茔。坟园深处,五叔在一块隆起的土堆前停住,大声说:黄牛老弟,我不知道你前世干了什么,害得这世变牛,磨了一辈子。现在,我把你埋在这里,和我先人们做伴,他们都是爱牛的人,你就安安心心地睡去吧,永远都别醒来。
声音低了下去:睡去吧,睡去吧。
风吹动了许多坟上的青草。五叔将牛角举起来,在月光下吹得呜呜地响。
(选自2008年12期《名作欣赏》,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这一带颇多匠人”“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这表明了五叔生活村庄的人们的聪明、能干以及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
B.五叔家从祖父开始就对牛极为尊敬与崇拜,而五叔一家与牛建立了更为深厚的情感,别的家庭只不过把牛当成谋生的工具。 |
C.“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瞄了瞄牙口,眼里一热,问:咋卖?”动作语言描写简洁,却表现了五叔辨别牛的能力及对好牛的动心。 |
D.作者将褒贬态度寓于全文叙述中,文章对勤劳能干的五叔及黄牛充满了赞誉之情,而对冷酷无情的杀牛匠及黄牛女主人进行了强烈批判。 |
E.作者塑造人物重视细节描写,在表现五叔形象时,作者用了多个细节,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把五叔写足、写活,使五叔形象栩栩如生。请简析黄牛的形象特征。
文章两次写五叔吹牛角相同的作用是什么?五叔两次吹牛角结果为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年感—时间小札之一
①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夺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的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下班的铃声突然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它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在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悠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个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夫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的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来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就是最合算的。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了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轰轰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吸饱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真无义: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酌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了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986年2月6日
16.作者为什么说“年”是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请分条归纳。
17.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请分条概括“浅浅的一痕”的具体内容。(不超过40字)
18.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地赶走了” 说明“这许多岁月”浪费了我的生命,我只有暗暗地诅咒。 |
B.在第四段作者说“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怅然”表明作者对时间的无情流逝有如失恋一般的绝望的痛苦。 |
C.在第四段作者说“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这里用“绿波”和“水”比喻,表明我对时间的渴求和珍惜。 |
D.作者结尾用“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这两个问句感叹自己年老无成,巧妙诅咒“年”这个无可奈何的家伙。 |
E.作者在第五段中提到“乱轰轰的日子”“那寒夜的苦寂”既照应了第三段的有关内容,也表明了作者对过去“赔了生命的交易”的后悔心情。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一8题。
何为虚拟型的文化?首先我们来看波德里亚关于模拟和仿像的理论。在他看来,模仿是再现存在的东西,而模拟则是臆造尚不存在的东西。前者意味着对真实的再现,后者意味着虚拟的事物;模仿是确证现实原则,因为真假之间的差异很明显,模拟则相反,它“威胁到真与假、真实与想像物之间的区别”。
那么,什么才是模拟性的仿像呢?波德里亚认为,仿像就是没有原本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形象,它没有模仿的特定所指,纯然是一个自我的指涉的自足符号世界。典型的仿像就是迪斯尼乐园。“问题不再是真实的虚假再现(意识形态),而是遮蔽了真实因而不再真实这一事实,所以这是一个挽救现实原则的问题。”由于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介,人为的形象符号成为我们接触世界的主要方式,表征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这就导致了更加严峻的问题:形象和形象所表现的真实之间的界限断裂了。
依据波德里亚的看法,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德波所说的景象社会,也不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社会,而是一个模拟(虚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经历将终结,主体也将消失,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面临终结的结局。他所描述的是虚拟的文化,虽有过激之嫌,却也道出了当代真实情境。结合波德里亚的看法,模仿的文化乃是接近现实的文化,复制的文化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而虚拟的文化则与现实的关系断裂了。换言之,符号不再作为实在世界的再现和表征,其指涉物与实在世界无关或相距甚远。这就意味着,当代艺术家不同于传统和复制时代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地遭遇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由电视、电影、广告、互联网、电脑、超文本、多媒体等新的技术手段构成的世界。
科幻小说家吉布森在1984年提出了“赛博空间”的概念,在他看来,未来世界将是有多重虚拟现实构成的,随着电脑业的发展,这种虚拟的现实日益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左右着我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另一位法国思想家魏瑞里奥注意到,技术的进步一是导致了时间对空间的征服,二是空前地提高了速度。由于速度的提高,图像传输优于文字阅读,这便导致了深刻的文化转变。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呈出现出来,使写作这种古老的方式变得过时了。
魏瑞里奥坚信,真实的速度会导致一种虚拟的速度出现,因而时间被都市化了,这种都市化进一步产生了个体身体的“都市化”,个体的社会交往可以进入各种界面,从电脑键盘、屏幕,到数据手套和数据服等。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灾难性的图景:个体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被接收器、传感器和其他远距探测器所控制。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23期《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一文,作者周宪)
6.下列关于“模拟性的仿像”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模拟性的仿像”就是模仿客观存在物而塑造的具有特定内涵并可以无限复制的符号性形象。
B.“模拟性的仿像”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根据主观想象塑造的与真实无关或相距甚远的形象。
C.“模拟性的仿像”不是模仿某一具体物象而是以对客观世界的概括理解为基础进行模仿而塑造的形象。
D.“模拟性的仿像”就是主观想象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具有特定内涵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形象。
7.对第二段中“这是一个挽救现实原则的问题”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虚拟型的文化”可以为人类提供克服社会危机、拯救现实的方针、策略和准则。
B.“虚拟型的文化”彰显了现实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昭示了拯救现实的必要性。
C.“虚拟型的文化”的模拟方式可以弥补传统现实主义方式的不足,解决其问题。
D.“虚拟型的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难以分清其形象与真实的界限,而这将导致现实问题。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虚拟社会的艺术家不同于传统和复制时代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地遭遇一个由电视、广告、互联网、超文本、多媒体等新的技术手段构成的世界,从而能够获得更强的写实能力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B.吉布森在1984年提出了“赛博空间”的概念,指出未来世界将是虚拟的而非真实的,随着电脑业的发展,这种虚拟的现实日益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左右着我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C.在法国思想家魏瑞里奥看来,虚拟社会形成的原因在于技术的进步,这使得速度空前提高,图像传输优于文字阅读,最终导致了深刻的文化转变乃至使写作这种古老的方式变得过时。
D.魏瑞里奥坚信,真实的速度会导致一种虚拟的速度出现,个体的社会交往因此而可以进入各种界面,从电脑键盘、屏幕,到数据手套和数据服等,这就拓展了个人交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数字图书革命影响深远
书籍进入数字世界不是用像素代替油墨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我们阅读、写作和出售书籍的方式可能由此发生深远变化。买书将变得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停止阅读书籍也将变得更加容易。书籍的海洋将触手可及,阅读这一原本独自一人进行的活动将更加社会化。作者和出版商将有机会卖出更多不出名的书籍。但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500多年来一直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受到削弱。
数字图书革命有着远大前途和巨大机遇。
能够即时搜索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将使找到所需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观点将由此扩散,创新将由此激增。
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包括自己所有藏书在内的虚拟图书馆,其中将有你阅读过的每一本书——儿提时代,少年时代,上大学时,成年以后。这个图书馆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方便地被搜索到。这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亚马逊网站的数据显示,在使用了电子阅览器“Kindle”后,人们购买的书籍比以前多得多。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不管你去哪儿,书店都跟在你身边。一个朋友随便提到了某本书,你掏出“Kindle”,瞧,这本书就归你了。以前,你还得记下书名,等下次去书店时再买。
对图书销售而言,容量无限的随身书店是个好消息。对知识的传播而言,也许也是个好消息。但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最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
实体书依然是集中注意力的逐行阅读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区。在线阅读时,你一会儿看看博客,一会儿收发电子邮件,一会儿又浏览电子版的《纽约客》杂志。而当你手中拿着一本实体书坐下来时,自然而然就不会分散注意力了。
因此,我担心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完全沉浸于另一个世界)将受到削弱。我们可能会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读书:这儿看看,那儿翻翻。
将书籍放在网上还会改变我们寻找书籍和讨论书籍的方式。书籍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数字文本的世界,因此,它们也将经历网页15年来所经历的转变。读者会将书中给自己启发或让自己生气的章节摘出来,公开予以评论。可以将其设想为一个永久性的全球读书会。你知道,在你读书时,随时都可以与他人就你所阅读的段落甚至句子进行对话。
搜索能吸引新读者这一事实无疑也将改变作者写书的方式。作者和出版商将开始考虑单独某一页或某一章节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排名情况。
从经济角度而言,电子书也可能改变阅读和写作的惯例。销售电子书意味着,向潜在购买者提供“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整本书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例如,“Kindle”阅览器允许读者免费下载很多书籍的第一章内容。
不难想像,在这种新情况下,书籍的序言将发生何种变化。目前,写序言时的假设是,人们已经买下了这本书。将来,当序言是“免费赠送”时,情况就不同了。序言要用来吸引读者购买整本书。
至于非小说类书籍和短篇小说集,将出现“点菜式”的定价,就像如今市场上数字音乐的定价方式。读者可以花99美分购买某一章节,就像现在可以购买一首单曲一样。
(选自《消息参考》2009年4月22日)作者说“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的原因是()
A.逐行阅读的实体书将成为“濒危物种”。 |
B.在线阅读的方式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
C.人们会完全沉浸于内容丰富的网络世界。 |
D.读书会变得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没有目的性。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图书革命造成的影响远比像素代替油墨要广泛而深远得多。 |
B.数字图书革命会更有利于观点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创新。 |
C.将来可以先向潜在购买者提供电子版“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实体书。 |
D.销售电子书籍时都可以采用“点菜式”的定价并能像现在卖一首单曲一样销售。 |
结合全文,请分条概述“数字图书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从村庄到田野,一场雨的距离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它可能会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也可能是瞬息的景致。村里许多人的时光都是消耗在这段路上,按说这并不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他们的鞋烂了一双又一双,身体矮了一截又一截。它先是一点一点下在他们最外在的身体上,再下在他们有些皱褶的生活里,最后就完全打湿了他们的生命。
③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析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④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干了一冬的村子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也许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⑤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⑥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⑦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池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⑧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⑨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
(选自乐趣文学2007—05—07,有删改)本文的题目是“干渴的村庄”,作者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在第七段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
第四段主要描写春雨给村庄带来的“欣喜”,请从语言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探究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又说“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可见,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玡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节选自《我们爱科学》)
1、下列关于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联合氧气和二氧化碳,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B、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冻成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C、冷热气候变化使石像产生热胀冷缩现象。
D、生物的进攻,人为的破坏,也是使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主要原因。
2、对“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列宁格勒的空气潮湿,天气寒冷。
B、埃及气候有冷热变化。
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
D、科学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空气和水进攻“客人”有隙可钻。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这句话说明“石像”若不搬运到列宁格勒,就不会发生“瘦弱”变化。
B、科学家“对症下药”中的“症”指石像自身的腐烂,“药”指科学家采取的在石像身上涂油脂等措施。
C、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其目的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主体石像。
D、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石头会慢慢的“烂”掉。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说“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后又说“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前后矛盾。
B、铜和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石头不具有这种性质。
C、石头受到“风化作用”的进攻。
D、石头是慢慢的“烂”掉的,要想它不被“烂”掉,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科学家“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