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7分)某实验小组开展对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发酵性能比较的研究,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3次循环发酵的糖度变化曲线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此项研究中自变量的设置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
为发酵性能,具体的观测指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要求“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a看出,游离酵母发酵时,需要有较长的适应期和繁殖期,固此发酵
速度较________,而固定化酵母的发酵速度则相反。   
(4)比较三个图可以看出,游离酵母在重复使用两次后,其活性完全___________;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寿命则较_____________。  
(5)该小组在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选用海藻酸钠为包埋剂,以氯化
钙为辅助材料,欲开展酵母细胞固定化条件的研究,请设计一个实验课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发酵与食品生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1、利用紫苏植物进行实验,左图表示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紫苏植株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右图表示紫苏叶肉细胞内进行的两大生理过程示意图,(Ⅰ—Ⅶ代表物质,①—⑤代表过程,[ ]填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⑴图中B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程中阶段增强,此时产生的_________为CO2的还原提供条件。

⑵.分析图可知,紫苏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用图中字母回答)。该紫苏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
⑶.图中过程①被称为,Ⅳ表示,其产生后由辅酶携带运送至(具体场所),最终与Ⅴ结合。
⑷.图中能产生ADP的过程是[ ],该过程的能量变化是
材料2 若将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黑暗条件下,罩内CO2含量每小时增加了25mg;在充足光照条件下,罩内CO2含量每小时减少了50mg。据测定,上述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共合成葡萄糖60mg。若呼吸底物和光合产物均为葡萄糖,请回答:(保留2位小数)
⑸.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每小时CO2产生量为mg;若上述条件不变,该植物光照10小时,其余时间不给光照,则一昼夜可积累葡萄糖mg。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以及磷酸盐、镁盐、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⑴.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____________。
⑵.“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
⑶.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连续培养,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⑷.在转为固体培养基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法接种,以培养获得
⑸. 实验过程中,培养基的灭菌要求是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DNA疫苗被称为是第三次疫苗革命。DNA疫苗是直接将控制合成保护性抗原的基因,通过体外与质粒重组,再直接注射进入人体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一种疫苗。
图是某病毒DNA疫苗获取及预防传染病的机制示意图。(A、B、C表示物质。甲、乙、丙表示细胞。①、②表示生理过程)

⑴.过程①所需的原料是,过程②的名称是,A物质通过细胞核穿过层膜。
⑵图中所示免疫过程称为。如注射过DNA疫苗的人体,当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被图中的(填编号)细胞特异性识别,而发生免疫反应。
⑶.DNA疫苗是图13中的
A.重组质粒 B.物质A C.物质B D.物质C
⑷.病毒抗原是图13中的
A.重组质粒 B.物质A C.物质B D.物质C
⑸.如需体外获得大量图13中的物质C,可利用细胞工程技术来获得,请简述主要过程:

材料1《自然》杂志报道了治疗癌症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依据的原理是:癌细胞会吸收正常细胞无法吸收的某些有毒物质,因此可用有毒分子杀死癌细胞。研究者发现,控制合成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的基因是将抗癌药物3-BrPA运输至细胞内的必要充足条件,即MCT1是3-BrPA的一个生物标记物,由此借助3-BrPA来杀死某些癌细胞,因此细胞MCT1的表达水平与3-BrPA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关联性,没 有MCT1的癌细胞将不会对3-BrPA治疗产生反应。
说明:图示 3-BrPA作用癌细胞机理(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表格中数据是研究者用3-BrPA对正常细胞和4种癌细胞进行死亡率实验得到的数据 。


⑴.从图12中可以推断MCT1可能是
A.受体 B.载体 C.抗原 D.抗体
⑵.从图中可以推断3-BrPA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呼吸的阶段(填具体名称),从而使癌细胞无法正常代谢而死亡。
⑶.表中各细胞死亡率不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⑷.从材料中获得信息可以推断
A.正常细胞和癌细胞4死亡率为0的原因是其对3-BrPA的敏感性最强
B.癌细胞3死亡率最高是因为只有其具有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的基因
C.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的基因表达的场所是细胞的核糖体
D.细胞MCT1表达水平越高,其对于3-BrPA的敏感性越强
材料2研究者测定癌细胞3的细胞周期。方法: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癌细胞3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同间隔时间取样,得相应变化,如下表

取样时间(小时)
对应变化
0
细胞核开始被标记
3
被标记细胞X开始进入分裂期
5
细胞X着丝粒开始分裂
6
细胞X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15
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
78
被标记细胞的比例在减少

⑸.癌细胞3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为 h。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高分子物质是
⑹被标记的细胞比例减少的原因

农药等污染物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潜在危害大。致畸主要表现之一是细胞分裂间期的微核现象(如右图),微核与主核有相同染色效果,但体积较小。可通过观测统计微核率的大小,认识和评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请就农药污染程度对植物细胞微核产生的效应开展研究。

(1)材料用具:培养皿,5%、10%、15%、20%的磷胺(农药)溶液,……(其他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省略)。
(2)假设:
(3)主要方法步骤:
①对蚕豆种子浸种,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根。
.②
③ 一段时间后,取出已生根的种子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至蒸馏水中再培养一定时间 ,
(写出制作根尖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和所有试剂)。
④镜检并记录、统计微核。
(4)请制作微核数据记录表。
(5)最可能的结果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