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
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下甲图表示光照下同一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乙图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

(1)甲图中的A表示的细胞器是
(2)甲图,在黑暗条件下,其生理作用停止的细胞器是(填写字母);夜晚乙图中停止的生理过程是 (填标号)
(3)乙图中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是(填标号)。

下图表示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1)在甲、乙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填标号)。
(2)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填标号);乙图中能够产ATP的场所是(填标号)。
(3)若乙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合成很多分泌蛋白(该蛋白在细胞内合成,运输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 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用箭头和标号表示)。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
(3)为进一步探究质壁分离实验,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分别编甲和乙,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蒸馏水,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②向甲装片滴加0.3g/mL的蔗糖溶液,乙装片滴加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不同的是乙装片还会发生

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如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图中X处应放置,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2)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则假设成立;
,则假设不成立。

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物质)、L 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 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实验组

缺乏
缺乏
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性;表中①应为;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