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12月7—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人们平常的问候语。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消费”成为热点名词。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到2020比2005年减排40-45%的承诺。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依据。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落到实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重点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积极展开调研,从各区实际出发,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改善民生,推出了十八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并初显成效;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履职能力,举办专门辅导讲座;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上述举措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联系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16分)

材料一:春节农民工返乡休整。休整期也是谋划期:年后到哪儿打工更划算?西部某省的小张看了报纸上的《2008—2009年农民工月均收入》(下图),决定留农家乡打工。

材料二:中部、西部地区高唱“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将返乡农民工当作宝,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技能、有经验的农民工回流。农民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一种趋势。
材料三:“民工潮”自1989年出现以来,曾经是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但从2003年起,“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南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至今“民工荒”已成了东南沿海省份的常态,大有向内陆省份蔓延的趋势。有人说:“民工荒”是个伪命题,“技上荒”才是事情的真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图中信息并说明小张为手什么决定留乡打工。
(2)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劳动力资源向中西部流动的原因。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的社会现象。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受国家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转影响,2010年全年房屋销售价格呈现先扬后落的态势,4月份涨幅高达17.3%,年末回落到8.5%。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100个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放缓,2月份仅涨0.48%。但不少开发商也表示,虽然房价上涨的幅度放缓,但短期还不会降价销售。
材料二: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 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人认为: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树立权威,让房地产商把价格降下来。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家国伦理”对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材料一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犮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頻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材料二 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 9 3 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紀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M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唂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这样的定位,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的知识,说明如何解决国家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10 分)
(2) 分析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大的亮点就是收入分配改革要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材料一200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分配增长状况表

注: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而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Vl五”末期的〗0.3¾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 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 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材料二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令不公平问题曰益凸显。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和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防止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必须防止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的边缘。要让所有人都可以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中国十儿亿的人口。
(1)材料一(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的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2分)
(2) 请简要说明更加注重“民富让民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10 分)
(3) 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实现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