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下图)和民国时期(右下图)的妇女绣花鞋
材料三:20多年前,“毛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见图二、图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民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
社会改革指令 |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
经济改革指令 |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
神道指令 |
国家与神道分离 |
开除公职指令 |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改编】[重大改革回眸](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人数/人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 600 |
7 954 |
1879年 |
187 |
42 000 |
51 937 |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1)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传统上认为,教育是一项与仁和孝同等重要的德行。因此改革者们一直把设立新学校置于明治政府的任务清单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德川统治之下,公卿和武士,以及众多凭借财富(如果不是凭借其地位)而处于统治阶级外围的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训练,且往往相当周详的训练。少数人,特别是德川统治较晚的时期,在接受上述训练之外,又学习了另外一些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的知识,即所谓“兰学”;……这一切为创造一个现代国家提供了坚实基础。
——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事实上对于人类所有的职业而言,无一业无需求学……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日本《教育法》(1872年9月5日颁布)
材料三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维新的成败。教育,在维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苏静主编《知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教育训练上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人们对“知识”有何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方面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三,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中国维新变法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0分)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材料二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三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根据材料二、三,评价王安石的免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