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同学们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热点一:龙一直是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然而,“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右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幅著名漫画。图左是中国“大 龙”,图右的“龙尾”下面是代表世界的“小小寰球”,大家一看就明了它充满了“中国威胁论”的味道。为此,有专家建议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标志,因此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热点二:淮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韩信的故里,无名无姓的漂母和韩信之间“一饭千金”的故事流传至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母爱”文化遗产。今年的5月20日,“2010东方母爱文化节”在江苏淮阴举行活动期间,主办方通过文化创新,举行母爱主题雕塑大赛、漂母公祭、爱心论坛、公益演出等多项活动,弘扬淮阴“母爱之都”的文化内涵。
请你参加他们对下列问题的探究: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当今时代实现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
(3)淮阴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常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淮阴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文化强区的建设。
APEC蓝是2014年新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
【APEC蓝希望—现实】“APEC蓝”连同2008年北京的“奥运蓝”,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同一个道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虽然会遇到许多阻力,但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空气污染问题。
(1)根据材料,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分析“APEC蓝”能从希望到现实的原因。
【APEC蓝 特殊—常态】我国北方历来秋冬多雾霾,但雾霾不是无法克服的,通过种种努力,这种特殊蓝可以变为常态蓝。
(2)特殊蓝变为常态蓝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做?
【APEC蓝 区域—整体】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它的实施有望能实现北京乃至全中国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当然,要留住APEC蓝,更离不开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3)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以“留住APEC蓝,从我做起”为题,发出倡议。倡议中至少提出两点具体要求。
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关键词成为一个缩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政治▪依法治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中,“宪法”一词出现达十余次,“法治”一词出现达五十余次。我国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经济•新常态】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这一名词。当下,“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下,就业和收入成为新的风向标。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创新世纪以来新高,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带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
(2)请谈谈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统家风】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等等。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 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
(3)从生活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你认为采取怎样的家风教育方式更有效?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多名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将“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
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后,“丝路”沿途欧亚国家将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新蓝图,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中国将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人文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经济技术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
(2)“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政治合作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请阐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契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说,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息引擎,世界经济稳定的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近年来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主要动力来自与改革创新。着眼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材料二:2014年8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他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谈谈材料一、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