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尝试”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工业化运动 | D.农业集体化运动 |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主张 |
C.提出节制资本主张 |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运用于评价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思想()
A.林则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其内容已不包括()
A.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 B.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C.强调各民族的平等与自决 | D.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