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
C.家庭丝织业的兴盛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该观点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A.自由主义 | B.人文主义 | C.人道主义 | D.理性主义 |
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人”。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的是
A.封建制度 | B.宗教改革 | C.民族国家 | D.光荣革命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个“权威”是指天主教会及其神学
②第二个“信仰”是指路德创立的新教派
③“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指一些教士脱离教会
④马克思用辩证方法分析了路德改革的双重影响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绪论中说:“希腊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始的宗教意识和伦理意识便进入分崩离析的过程中:这不仅使有关人的天职和使命问题变得愈来愈有必要作科学的调查研究,而且使有关正当的生活行为的教导成为首要目标,最终成为哲学或科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便获得了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的实践意义——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早已为这种涵义开辟了道路。”这里的“这种涵义”是指哲学应关注人的
A.宗教意识和伦理意识 | B.天职和使命 | C.生活行为 | D.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