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韩国“天安”号警戒舰3月26日晚在西部海域值勤时因发生爆炸而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仅有58人生还。韩国调查取证认定系遭受朝鲜小型潜艇发射鱼雷攻击所致,请求安理会就“天安号”事件进行讨论。朝鲜称之为“纯属捏造”,并警告“如果对朝制裁,将采取包括发动全面战争的强硬举措进行报复”,并要求安理会采取措施查明“天安号”事件真相。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方主张各方应冷静克制,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避免局势紧张升级。
(1)你能否提出一个解决国际争端的良好方式,使它既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也符合我国的主张,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为应对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国家分别推出总额11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的欧洲稳定机制,以免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步希腊后尘。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6月10日说,如果仍不足以应对债务危机的话,将会进一步扩大救助规模。为了寻求中国支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还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温家宝和巴罗佐在会谈中一致同意继续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表示要加强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妥善处理分歧,密切协调配合,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欧盟为什么要不断采取措施以帮助成员国度过债务危机?
材料三:2010年6月10日至1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举行。成员国表示将在本组织框架内全面开展紧密的互利合作,将本组织建设成维护本地区乃至全世界安全、稳定和繁荣的有效机制。
(3)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致词中多次强调和平与对话的原则,是普世共同发展价值。普世价值具有普世性,多元文化和自由是普世价值的基本要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平、正义皆属之,它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
历史上,中国拥有天下大同梦。中华文化尊崇仁爱、宽容、和谐、诚信、正义、民本、“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理念,和普世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新的时代,世界需要中国梦,因为中国模式正在丰富普世价值内涵。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受到以中国崛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严重冲击,导致“中国威胁论”之滥觞。
现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对中国而言,破除“中国威胁论”悖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即尊重和表达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样性的全球化。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阐述如何看待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梦”。
我国动画从上世纪存二十年代起步,新中国成立以来,致力于“探索民族风格之路”。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国外媒体评论说“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但是此后,我国动画制作逐步下滑。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我国要加快发展动漫产业的依据。
(10分)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要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4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2012年7月2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今后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重大节日及其连休日期间,在收费公路上行驶的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将免费通行。今年中秋和国庆期间,人们高兴地驶上免费的高速公路,不料多地高速公路严重堵车,“高速”变成了“慢速”,人们心中难免有几分“添堵”的遗憾。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提炼,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