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
| B.国际金融的发展 |
| C.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可 |
| D.跨国公司的推动 |
《四书训义》中写道:“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这种观点
| 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
| B.指出了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
| 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范围内谋利的合法性 |
| D.强调了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芣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 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 正确的是
|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
|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
|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
|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
|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
|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