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活动素材表。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
| 背景图片 | 
   ![]()  | 
   ![]()  | 
   ⑤(只填写杂志名) | 
   ![]()  | 
  
| 历史人物 | 
   ① | 
   康有为 | 
   陈独秀 | 
   ⑦ | 
  
| 思想主张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③ | 
   民主、科学 |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 
  
| 政治派别 | 
   ② | 
   ④ | 
   ⑥ | 
   ⑧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展。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完成: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另一方面,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
 材料三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唯忠与孝,实中华民国立国之本,今当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明受到怎样的冲击?
 (2)进入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力量对传统文明持有不同态度。结合背景、目的、作用,对材料二至四给以评价。
 (3)概述传统文明在中国近代、现代的主要社会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民“殷富”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
(世界市场):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开端。回答⑴~⑵问:
 ⑴17至18世纪、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积极开拓世界市场的基本推动力个是什么?其对外扩张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⑵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资本主义列强支配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回答:⑶~⑷问:
 ⑶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的?
 ⑷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使这一趋势增强,其标志是什么?中国政府为应对这一趋势,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