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工商政策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官府控制”的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到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清政府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C.挽救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

A.所有权、承包权 B.经营权、承包权
C.自主权、承包权 D.所有权、经营权

阅读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表中资金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时期
1953年~1957年
1958年~1962年
1963年~1965年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A.经济发展规律 B.国际环境影响 C.国家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调整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学者刘仰在《历史传统是文化自信真正源泉》一文中说:“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这是在评价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学者杨师群在完成专著《中国历史的教训》后说,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开始时,人们在努力转换传统的制度建构与思想文化之际依然很难摆脱沉重包袱。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封建思想的束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