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
2. |
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
3. |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摘自《新五代史》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延孝胸有韬略、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乃以百骑奔于唐②因见崇韬言其不可③出其不意,捣其空虚④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
⑤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⑥会孟知祥夹攻之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⑵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诗以赐之,颁赐甚厚。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明年,知襄州,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辞日,上戒之曰:“夫小心翼翼,君臣皆当然;若太过,则失大臣之体。”黄中顿首谢。上因
谓侍臣曰:“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其母尚无恙,卒如上言。赠礼部尚书。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黄中端谨,廉白无私。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选自《宋史》)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其诵读课:督促 |
B.远人便之便:感到安适 |
C.皆称旨称:符合 |
D.除拟官吏除:罢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贾黄中清廉正直和处事谨慎的一组是()
A.俟业成,乃得食肉 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 ![]() |
B.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 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 |
C.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 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 |
D.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
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沧州人,幼极聪敏。因其父亲善于![]() |
B.贾黄中对官吏品评鉴定十分得当,两次掌管科举考试,不避寒俊,唯才是举,向朝廷选拔引荐了大量能文有德之士,因其未曾对人谈及这些事,世人对此并不知晓。 |
C.贾黄中处理政事简便易行,将升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并把可能玷污法律亡国害人的前朝数百万珍宝如数上缴朝廷,得到皇帝的嘉赏。只是他有时行事不能当机立断。 |
D.皇帝对贾黄中的母亲评价甚高,认为她贤德明敏,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处事过于 |
小心谨慎,终日忧虑,皇帝担心他会先于其母去世,后果被皇上言中。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节选自《项羽本纪》)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B.汉骑追者数千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具告以事。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局面。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
(2)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器:人才 |
B.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行:施行 |
C.比因饥馑,盗贼滋横比:近来 |
D.臣以年少,谬膺重任以:因为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有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
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 |
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
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分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