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2005:飓风肆虐空前
在人们担心全球变暖正使飓风加剧之际,科学家说,2005年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飓风活动最严重的年份之一。
虽然长达6个月的热带风暴季节只过去了不到一半,专家已经在警告,正在酝酿飓风的大西洋西部今年可能生成21场强烈风暴和飓风。果真如此的话,今年风暴和飓风的数量将是自1851年有记录以来年平均数的两倍以上。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学和人类学助理教授、气候学家巴里·凯姆说:“2005年的飓风季能够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年份相提并论,如产生了19场有代号风暴的1887年、产生了21场有代号风暴的1993年以及产生了19场有代号风暴的1995年。”
自6月1日风暴季开始以来,(大西洋上)已经产生了8场“有代号的风暴”——特指因生成了时速至少达到62公里的大风而得到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当风速达到至少每小时118公里时,有代号的风暴就升至飓风级别。
今年的两场飓风“丹尼斯”和“埃米莉”达到了五级风速标准中的第四级,它们席卷加勒比海地区,分别在佛罗里达和墨西哥肆虐,造成至少72人死亡。
8月3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估计在11月30日风暴季正式结束前,还会产生11到14场有代号的风暴。
但这会不会是保守的预测呢?英国本菲尔德·哈泽德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在本周发布一项众人期待的预报。该中心发明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报风暴季后期潜在飓风的新方法。该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克·桑德斯告诉法新社说:“我们预计,海上风暴活动会极其剧烈,可能会超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预测……海上风暴可能达到创纪录的程度。”
飓风是美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在美国遭受的10次最严重的灾害中,8次由飓风造成。
桑德斯提供的数字显示,1950年到2004年间,风暴季对美国大陆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56亿美元。在这段时间里,有10年美国的损失为零,而在遭到飓风“安德鲁”侵袭的1992年风暴季,美国的损失则超过了440亿美元。
飓风在东亚地区被称做台风,它由水温高于27.2摄氏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量雷暴发展而
来。在轻风和适合的海洋条件下,这些暴风雨就会从海洋温暖表面的海水蒸腾中获取能量,转变成自我补充的旋风。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克里·伊曼纽尔进行的研究认为,海洋温度非常小的上升也会显著“催生”这些现象。该研究表明,过去30年来,北大西洋风暴的持续时间和风速都大大提高,破坏力增大了一倍多。而在此期间,热带海洋的表面温度只上升了0.5摄氏度。这项研究支持一些气候学家提出的全球变明使风暴更具破坏力的预测。
(选自2005年8月9日《参考消息》)
下列对“飓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飓风是一种风速至少在每小时118公里的热带气旋。这种热带气旋在东亚地区称之为台风,而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称为飓风。
B.飓风是由“有代号的风暴”发展衍变而成的。随着地球全球气候的变暖,飓风的破坏力将会大大增大,暴发的频率亦将加大,随时都可能暴发。
C.飓风可谓是沿海国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如美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就大都是由飓风造成的。
D.飓风是由水温高于27.2摄氏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量雷暴发展而来的,在产生之中,可以从海洋温暖表面的海水蒸腾中获取能量。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带风暴季节时间长达6个月,自每年的6月1日开始,11月30日结束。
B.大西洋西部地区自1851年有记录以来风暴和飓风的年平均数大概为10场左右。
C.美国科学家估计在2005年风暴季正式结束以前,还会产生11到14场飓风,但英国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保守的预测。
D.美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是飓风。应该说,美国应对风暴的袭击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然而仍无法规避飓风带来的损失。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05年,有记录的爆发了强烈风暴和飓风的年份始于1851年,而其中重要年份爆发的有代号风暴都在20次左右。
B.英国本菲尔德·哈泽德研究中心是现今世界上最权威的预报强烈风暴和飓风的机构。它发明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报潜在飓风的新方法。
C.每一次飓风都给席卷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哪怕是在抗防风暴能力最强的美国亦无法避免。
D.全球变暖将使飓风更加肆虐,爆发的频率将更大,破坏力亦将增大,要控制飓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将作为重点课题出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
刘学堂
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而在中西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则源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文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体系。
由于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经出笼,便在中国史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中国的学者们断然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感到要推翻安特生的观点,最终解决中国文化起源这样的大问题,在材料上还有许多实际困难。
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梁先生的这一发现,对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安特生认为仰韶彩陶西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甘肃地区的彩陶年代上比中原的仰韶文化要早。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通过对甘肃宁定县半山区两座齐家文化墓葬的研究,指出安特生在考古遗存认识上的错误。
然而,由中国彩陶来源引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时隐时现,其影响一直未销声匿迹,并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所利用。时至最近,国外个别学者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彩陶是西来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中国远古文化根植于西方。给这个问题真正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彩陶之路的发现。
彩陶之路的发现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新疆彩陶的不断发现与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对新疆出土彩陶的墓葬或遗址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它们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晚者甚至到了铁器时代,这使新疆彩陶研究跨出了关键一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开始的几年内,新疆发掘出史前墓葬四、五千座,出土大量彩陶,逐步搞清了新疆彩陶兴衰的基本线索。新疆彩陶并非是由西而来,是东方黄河流域彩陶西进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彩陶之路的崭新理念。
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开始向四周扩张,距今7000年以降,进入到六盘山东西两侧;距今5500--5000年,扩展到青海东部;距今5000年以降,西进至酒泉境内的祁连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后,现身于新疆哈密地区。不过,这支东来的彩陶文化并没有在哈密绿洲驻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进入了吐鲁番盆地,同时沿天山间的山谷和山间通道,进入乌鲁木齐周围,再向西沿着天山北坡的绿色通道,进入伊犁河谷;约在距今2500年前,这支文化继续向西挺进巴尔喀什湖以东,成为这里所谓塞克·乌孙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但传播至此,彩陶文化已是强弩之末。公元前后的汉代,这支源于东方的古老彩陶文化终于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中国彩陶文化,在西进过程中,沿途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的考古文化。由黄河上游起点,通过河西走廊,在新疆地区沿着天山山脉这座沟通东西文化的大陆桥西进,终点到达巴尔喀什湖东岸一线,前后历时5000多年,沿途不同的考古文化是黄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不断扩张的历史缩影。
至此,地处东西方之间具有关键性地位的新疆彩陶面貌逐渐明朗。中国古代文化西来说也终成历史。
(选自200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以下对“彩陶之路”发现之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影响难以消除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
B.安特生从考古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体系。
c.在中国文化起源的大问题上,中国学者没有足够的材料推翻安特生的观点。
D.国外个别学者至今仍然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
.下列有关“彩陶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之路”是由中国学者经对新疆彩陶的深入研究,弄清了其兴衰的基本线索而提出的理念。
B.“彩陶之路”发端于仰韶文化,从至少距今8000年前向西延伸,历经许多地区,最后止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
C.“彩陶之路”的发现从彩陶文化变迁的时间地域两方面证明了彩陶西进的线索,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D.“彩陶之路”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彩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考古文化的过程。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岗三叠层”的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自下而上三层堆积,是按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的。
B.“仰韶彩陶”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它属于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C.约在距今2500年前酶雹尔瞎什湖以东,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衍变成为“塞克·乌孙”
文化。
D.新疆彩陶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时间上要比“仰韶文化”晚,可证明彩陶文化的西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特别在城市里,每到春节,“年味淡了”的报道总会出现,总会有人忧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此消失。对传统文化救赎的呼吁,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持续升温。
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是全球化导致的恶果,但这是否是主要因素?其实,春节的式微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密切联系的。传统文化是土壤,春节只有依赖其上,才能生长。而春节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儒家的,但儒家(孔子)的命运如何?
晚清以来,中国一直“图强力而放斯文”。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激进化的文化革命态势已发展至全面而自觉的程度,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的文化,包括思想上,也包括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村的结构,都被急骤地“去中国化”(这里“中国”指中国的传统)。至新中国建立,三座大山被推翻,传统文化让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古汉语也随汉字简化运动作古。从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几乎不再有太多相关性。渐渐地,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被人遗忘,每逢过节好像就只剩下吃。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过年在吃喝意义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春节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成了“鸡肋”。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所赋予的突出特性,即家庭亲情化,这在春节中表现最为明显,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知春节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鉴于中国特殊国情(如计划生育),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走向简单化。传统中国大家庭中复杂的人伦关系与称谓对于80、90后已是天问,与一世纪前相比,当代中国人对人伦孝悌总的而言是越来越淡漠。
从历史及现实视角来看,如今文化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外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一个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境地。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国文化若要得到世界的承认,只能积极争取一切机会以宣示自己的存在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只有经过这一历程,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正价值才会在世界面前逐渐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自我推残与外力的强逼,已元气大伤,但毕竟还精华残存。作为一种延绵千年的精神基因或集体潜意识,它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方式呈现自身。春节要焕发青春,必须要有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表现形式。如何在个人主义泛滥的当代,重建传统中国的亲情纽带,是关涉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
从当下“国学热”的兴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加上西方的经济衰退,国际多极化格局的日趋形成,或许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宏观动因。而从北京和各地老百姓自发地突破禁令放鞭炮,从而推动政府解禁这样一种“节日化”举动,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化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增强,炎黄子孙需要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相信,维系春节(包括整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力就在民间。
(节选自《春节需要保卫吗?——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境》)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今,春节出现了“年味淡”的现象,传统文化救赎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B.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全球化导致的结果,本文则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衰落。
C.文章认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就不再有相关性了。
D.本文认为,当代中国80、90后对人伦孝悌越来越淡漠是和特殊国情有一定关系的。

E. 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
.文章第二段提及“儒家的命运”,请你根据本文对近代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命运
作简要概括。
答:
.你认为春节能够焕发青春吗?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①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②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妒呆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杠内。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③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午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童之一能力。”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也开宗明义地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运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收缩过程。
④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令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⑤“六艺”亦称“六经”。我国学术的源头即在于此,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我们今天讲国学,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六经”。
⑥至于“六艺”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有如下概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瓤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概括的固是“六艺”本身的精神旨趣,但也都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修养和品德。换言之,“温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远”是人的学识,“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絜静精微”是人的玄思,“恭俭庄敬”是人的礼敬,“属辞比事”是人的正见。《庄子·天下篇》解“六艺”又日:“《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马一浮先生认为上述孔、庄两家对“六艺”的解泽,简明而得其宗趣。
⑦我们作为现代人,尽管为各z曲闻见的知识所包围,可是我们的精神血脉里亦不可没有“六艺之道”。而虽为现代人,叉呵虹也是受过“六艺”熏陶的“六艺之人”。在马先生看来,“六艺之教”应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如果争件具备,不排除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革涂习气,变化气质,回归本然之善。
(取材于刘梦溪《到底什么是国学》)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胡适的国学定义错误在于没国学和我国固有的学术联系起来。
B.在国学定义问题上,马一浮比胡适更符合确定概念的一般规则。
C.钱宾四给国学下的定义综合吸取了胡、马两人国学定义的长处。
D.马一浮认为“六艺之教”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血脉。

.马一浮认为“六艺”对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作用是

A.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血脉。
B.“六艺之教”融入人中国人的精神资源。
C.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资源。
D.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重新回归本然之善。

.本文中的国学定义有几次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治学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的方法,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
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结合全文,谈谈中医“民族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如何使中医走出困境。(9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
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敌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文章第二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简要概括。(4分)
.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具体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5分)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请筒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