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 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
|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
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这说明:
| A.孙中山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 B.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 |
| C.孙中山推动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 D.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已无原则区别 |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下列孙中山的主张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 B.“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 |
| 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
| D.“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阅读统计表

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 175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900年 |
|
| 中国 |
32.8% |
29.8% |
19.7% |
6.2% |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 美国 |
0.1% |
2.8% |
7.2% |
23.6% |
| 日本 |
3.8% |
2.8% |
2.6% |
2.4% |
——依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以下各项,对统计表解释正确的是:
①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优势缩小
③废除奴隶制有利于美国制造业的起飞④明治维新并没有使日本工业获得增长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汉密尔顿说:“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的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此种原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此话旨在说明

:
| A.《独立宣言》不是完美无缺的 | B.1787年宪法是维系十三个州的共同纽带 |
| C.1787年宪法充满错误的偏见 | D.《独立宣言》是十三个州相互妥协的结果 |
“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 C.“格物致知” | D.“心外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