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孔子为了寻访到一位愿意实践他的政治原则并委他以与其才干相符的职位的统治者,曾带着弟子们周游中国。寻访落空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开办私学,直到去世。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老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只是姗姗来迟的成功。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从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家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主要思想主张的角度,谈谈你对“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这一评论的理解。
(2)材料二中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五四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3)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
材料六: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表明,自由放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范围及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摘自《历史比修I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从3月9号制定出《紧急银行法》,到6月16号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在这100天当中,罗斯福总统顶着狂风暴雨前进,一天天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到国会议员们宣告休会那天,罗斯福已经发表了十次重要演说,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建立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两次惯例;宣布了废除金本位制,向国会提出了15篇咨文;指引议员们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其中包括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对抵押住宅者发放贷款,对华尔街金融市场进行改革,拨发40亿元作为联邦救济金,准许公开经营啤酒,以及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等一系列法令。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采取的政策与胡佛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胡佛和罗斯福两任总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解决经济危机,其结果是胡佛以失败而告终,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