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孔子为了寻访到一位愿意实践他的政治原则并委他以与其才干相符的职位的统治者,曾带着弟子们周游中国。寻访落空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开办私学,直到去世。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老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只是姗姗来迟的成功。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从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家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主要思想主张的角度,谈谈你对“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这一评论的理解。
(2)材料二中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五四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
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约有25%至30%的英国城镇人口正生活在贫困之中。朗特里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引起了英国自由党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看来,亚当·斯密所主张的个人无限自由是不可取的,认为国家可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某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等应把它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不能仅靠个人去解决,而应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英国自由党的这些主张,得到了许多普通民众以及中产阶级人土的赞成。在1906年1月的大选中,自由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福利国家“瘦身”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
在2004年3月16日由Euro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国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居高不下:分别由2002年的平均2.3%和69.2%上升到了2003年的2.7%和70.4%。
材料三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的人口为12000万人;此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城镇居民依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是2140万人;作为城市社会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人数大约是4000万人。将上述各部分相加,我国社会目前贫困人口总数要超过2.1亿人口。
——以上材料均选自高岱《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改革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由党对英国社会的贫困现象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史实说明该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何发展?
(2)据材料二归纳欧美“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是什么?
(16分)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葡篇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_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2分)
英国篇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40年一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美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经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旬)(4分)
争鸣篇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4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76年,2002—2007年6年问,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 |
1978 |
1985 |
1986 |
2007 |
初级产品 |
53.5 |
50.5 |
36.4 |
5.1 |
工业制成品 |
46.5 |
49.5 |
63.6 |
94.9 |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
金额 |
比重(%) |
|
一般贸易 |
5385.8 |
44.2 |
|
贸易方式 |
加工贸易 |
6176.5 |
50.7 |
![]() |
617.8 |
5.1 |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 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6分)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