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大量船只停靠黄浦江西侧的支流----上海浦附近,遂形成新的港口市镇上海镇。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所为上海镇,是为上海建城的开端。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棉田面积超过农田,手工棉纺织业和纺织工具制造产业发展起来。明末清初,上海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号称“衣被天下”。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城设立江海关,“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俱集”,进而形成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及国外五条稳定的航线。至鸦片战争前,上海港成为长江口的唯一大港,并得以挤入世界主要港口之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将上海发展的三大步依次列出,并从中总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近代铁路网、单一的全国性市场和中国其他商业大都会尚未出现之时,一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竟在短短一百年间,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成长起来了……这是一种不合常规的现象。
——以上材料转引自《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造成近代上海的发展“不合常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攻占巴士底狱图二 《人权宣言》
图三 处死路易十六图四拿破仑图五 《自由引导人民》
材料二: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人权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是18-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缩影。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2)材料一中图片五反映的斗争运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革命?其斗争对象是什么?其革命成果又是什么?出现这次革命斗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二为什么称《人权宣言》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请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关于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3年“施政条例”对议席分配和选举资格做了大调整,农村议席由原来的92个增加到238个,城市议席由413个减为135个;部分小市镇的议席被取消,转让给利兹、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农村选民必须拥有200镑财产以上,城市选民资格保持不变。
——摘自伽德纳《清教徒革命的宪法文件》
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1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下院总人数没有变化,仍为658人。
一一摘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不论共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摘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皮史》
材料四: 1885年《重新分配议席法》规定,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2个大学外,其余选区实行单一选区制,即l个选区只选l名代表。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摘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从上述四则材料可看出英国议会制改革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
(2)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呈现什么发展趋势?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些趋势的原因。
阅读近代民主思想家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 ……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材料二: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用。……我耕种的土地及其成果都是我的,甚至“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这样的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材料三: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
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材料四: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
材料五:不应实行英国式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须选举议员或代表。
——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观点。
(2)谈谈对材料二观点的看法。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认为尽管是“合理的政体”也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出现?并解释此“结果”的内涵。他为了防止此结果的出现提出了何种思想?
(4)据材料四,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5)材料五所表达的内容在当时是否切实可行?为什么?
材料一:“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研究“二战史”的著述很多。对于“二战”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大多认为“二战”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材料二:胡锦涛主席在一次于美国布什总统会谈中曾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前,(3) 当时维护和平与民主的国家为什么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5) 盟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从它的形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恐惧,一心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不仅拒绝在外交上承认它,而且华盛顿的官员们对请求去苏联的旅游签证的回答竟然是:“我们不知道有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敌视中,苏俄获得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之难是可想而知的。
材料二:1923年11月20日,列宁在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材料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的工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材料四: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也尝试着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五: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使它推动优点。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分)
(2)结合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列宁的乐观态度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4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推进工业化,苏联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欧美资本、技术、人才“开始转向苏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当时的美国从苏联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什么启示?
(5)你认为材料五中“自由的缺点”和“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6)材料二和材料四、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