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稳定、繁荣社会。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罗斯福
材料二 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
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材料三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村民富了,我也能带着孙子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圆我祖孙二人的梦了。今天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中国人还能上太空了。”在神舟六号成功飞天之日,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四川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中华大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改革开放30年》
(1)根据材料一,罗斯福的言论是在什么严重局势下发表的? 其目的何在?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的一番话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 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注意:不得抄原文)
(3)材料三中四川老人的感慨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他的家乡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在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种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年-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而且一直这样到1900年左右。追求新知、探寻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那么痴迷。
——【美】小约翰·韦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材料三在中西两大文明的交冲对撞之下,一方面,中华传统文明发生嬗变,其中的某些部分出现了变异和式微,中华文明中更多地容纳吸取了其他文明体系、特别是西方文明体系的内容,中华文明更紧密地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相融合相同步;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明的某些成分仍然在生生不息的固守着、传承着,中华文明仍然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译著类别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世纪欧洲普遍“追求新知、探寻异乡”的主要表现,谈谈中国为什么 “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传统文明嬗变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美国因素”此时进入欧洲还有什么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三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2)根据所学指出,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初衷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政客观上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三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