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
|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
|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
|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
|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
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
|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
|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 C.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
| D.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
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为( )
| A.宗法制 | B.郡县制 |
| C.分封制 | D.科举制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