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下列同位素示踪实验的有关问题:
(1)用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感染培养液中只含有31P的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离心,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 (沉淀物、上清液)中。繁殖n代后,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 。本实验中用到的噬菌体(属于、不属于)原核生物。
(2)有光条件下,14C标记的CO2通过绿叶的气孔进入细胞后,首先在 发生反应,并合成含14C的产物。该产物主要在 被彻底氧化分解。
(3)用3H标记的氨基酸在豚鼠的胰腺细胞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含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在细胞的 等细胞器中,然后经细胞膜分泌出细胞外。以上生物膜在 上紧密联系,协调配合,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4)用15N标记尿嘧啶,一段时间后在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含放射性物质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 。
肾上腺素是临床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研究其合适的使用方法一直是医 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下表所示为来自某医院的相关数据,请分析并回答:
(1)过敏性休克是_______(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表中数据显示,____对于抢救该病更为有效。
(2)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弥散在全身的________中,与其它激素相互作用共同________动物的生命活动。
(3) 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___变化;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实现_______调节;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_______利用。
(4)上述事实表明,机体是通过_______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雄性家蚕生命力强,饲料利用效率高,茧丝质量好。现有家蚕品种甲和乙,它们的性染色体、10号染色体及卵色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已知蚕卵(受精卵)同时具有A、B基因时为黑色,否则为白色。育种工作者期望利用甲、乙品种获得新品种,以实现通过选择卵色只养雄蚕。
(1) 甲品种家蚕的W染色体上有来自10号染色体的片段,且10号染色体缺失了B基因所在的片段,上述变异属于______。
(2) 让甲、乙品种家蚕杂交,获得F1蚕卵, F1蚕卵完成发育后,再让雌、雄蚕蛾相互交配,获得F2蚕卵。选择______色的F2蚕卵,完成发育后即为新品种(丙)。丙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获得丙品种的育种方法属于____。
(3)若让丙品种家蚕与____品种家蚕交配,并且选择____色蚕卵孵化,即可实现只养雄蚕。
(4)家蚕卵色的遗传____ (符合/不符合)交叉遗传的特点。
(5)进一步研究发现:
①A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蚕卵表现黑色所需的一种酶,这一事实表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B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蚕卵表现黑色所需的一种载体蛋白,将B基因的反义RNA注入到预期为黑色的蚕卵中,导致B基因的mRNA与________形成了双链结构,阻止了________过程,进而导致蚕卵为白色。
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
(1)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______。
(2)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______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______植物的生长。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______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______呈增加趋势。
(3 )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比较说明,牲畜喜食______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______关系发生改变。
(4)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 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______结构。
(5)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为探究植物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的位置对扦插枝条成活是否有影响,特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假设】植物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的位置对扦插枝条成活无影响。
【实验设计】方法一:插条仅正插处理(如图甲);方法二:先倒插处理(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再作正插处理。然后统计枝条的成活率。实验连续进行2年。
(1)通常选取一年生且带有芽 和幼叶的枝条进行扦插,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条成活的判断依据之一是根的生长状况,你可以记录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观察指标)。
实施实验,获得如下数据。
2008年,各取长势一致的同种植物枝条1000株试验,其中方法一的成活数量为663株,方法二的成活数量为752株。
2009年,各取长势一致的同种植物枝条2000株试验,其中方法一的成活数量为1351株,方法二的成活数量为1580株。
(3)将以上数据整理、设计一张实验数据记录表,并在表中计算出成活率。
(4)根据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上述实验,有人增加方法三,先将枝条如图丙处理,一段时间后再将枝条正插处理,并统计成活率。
(5)你认为该处理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关酶工程的问题。
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东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 (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
(1)酶的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分析,甲图所示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__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重复使用______________次后酶活力明显下降。
(5)研究人员固定小麦酯酶不采用海藻酸钠直接包埋,而是同时用戊二醛作交联剂,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介绍,科研人员所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可用下图中的______ 表示。在对酶进行固定化技术处理之前,还需要对酶进行分离提纯,其基本步骤中,可用 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使酶蛋白沉淀,从而层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