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 |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
B. |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
C. |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
D. |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 |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
B. |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
C. |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
D. |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 |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
C.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 |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 |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
B. |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
C. |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
D. |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 |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