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材料一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二 在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也迅速兴起。1903年成立的妇女社会政治联合会在1912年和1914年发动了争取选举权的暴力活动,迫使议会不得不多次讨论妇女选举权问题,1918年30岁以上的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在美国,1900年已有五个州给予妇女选举权,1918年通过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禁止各州以性别为由拒绝给予选举权。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三 在封建家长制下的农妇,……依于资本主义的更深的发展,于是她们“不得不”远离家乡。……虽然她们是破坏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和与丈夫们竞争工作,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自由,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增进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汪疑今《中国近代人口移动之经济的研究》
材料四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1903年出版,作者为兴中会员)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不可遏制的渴望,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内地,也在北方某城陈姓三兄妹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向南下海——一场惊心动魄的向命运的抗争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展开,成功和失败如影随形,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轮番呈现,跌倒再爬起来,他们付出了身家性命,最终完成了情感、精神、灵魂的蜕变。这就是中国人从未经历不得不经历的、辉煌又残酷的走向富裕的历程,这就是中国人的下海。
——电视连续剧《下海》剧情介绍
材料二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材料二、三均摘自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13年1月5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海”一词的含义。此时“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这一问题又是怎么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这一讲话的目的。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最主要成绩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 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常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千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賺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晰:280字左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
材料二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辩论中麦迪逊为让“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可能阐明的观点。
(15分)材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9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