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史学家张萌麟曾指出“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
B.国民大革命 |
C.抗日战争 |
D.一战结束 |
元曲《冯玉兰》第一折中,冯玉兰唱道:“我须是有量忖,又没个村庄道店好安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下列可以佐证唱词中“知书达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认识你自己” |
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D.“美德即知识”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
A.明清之际农耕经济落后导致中国国力的下降 |
B.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中国迅速的衰落下去 |
C.人口压力的沉重使中国的发展几乎要停滞了 |
D.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发展缓慢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A.不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化 |
B.瓦解了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联合 |
C.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城乡经济结构 |
D.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②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③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