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2000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入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材料二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19亿人参与,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和东盟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合作,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知识谈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分析说明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所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自主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材料二:气候问题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汽车质量、低碳、新能源、自主品牌等“热词”,在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中不断闪现。代表、委员们关于气候问题的献言建策,将影响我国环保事业的走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中国和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能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

(33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财政助力文化——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材料二: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9分)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2分)
(3)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材料二所蕴含的哲理。(12分)

2014年4月,我省某市A校B班组织开展了“我的青春·梦想与祖国同行”班会活动。其中,学生甲和学生乙对青春·梦想、对祖国说出了如下的心里话:
甲: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匆匆数十载。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怎样才有价值?才更为“华丽”?70后正不公砺前行,80后敢勇挑重担,90后的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为国家书写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做一个追梦人吧,坚定理想、放飞梦想,在广阔的蓝天下翱翔,即便有闪电雷鸣,我们也能对自己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沉淀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吧,珍惜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多年以后,我们能说我们是最强音,
乙: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遭遇倒寸困难,都压不扁、折不育,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与祖国同行,我们不要吐槽、不要牢骚、不要抱怨,我们要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要“正能量”
(1)结合生活与哲学,思考并回答甲同学所说的心里话体现了哪些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思考并回答应如何积极创造“正能量”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近年来,雾霾已成人民的“心肺之患”。雾霾防治,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阅读表一、材料一、材料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14年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开门见山说,“雾霾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切实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腹之患”“让广大百胜享有清空明月、蓝天白云”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强生态坏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健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材料二:时于政府部门而言,完善除霾方案的同时,也应强化执法、落实监管;对于企业而言,更应承
担起保护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排放;对于会众而言,也应从日常生活做起,不断减少在生活、生产、养殖等环节产生的点源污染.
真正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更多地探索和推广减书院进技术和管理措施,更需要每一个个体的主动、积极和广泛参与.在治雾霾的日子里,让看客走开。
(1)表一、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与问题?(6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履行职责治理雾霾?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企业和个人在防治雾霾中应该怎么做?(10分)

材料: 从2013年1月7日以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