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斯多德
材料四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材料五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1日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问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斯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4分)
(4)结合材料四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按以下指定材料确定一研究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5)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契约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于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后的10年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另据估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加上工场手工业产值是20.5%。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加上工场手工业是23%。而在这少量的现代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是非主体部分。其力量之弱可见一斑。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过去几百年以来,西方一直是现代国际体系的中心。西方不仅具有发达的政治经济结构、军事组织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而且还塑造着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和交往方式,在推进人类迈向工业文明、实现世界现代化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自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逐渐取得了对非西方世界在力量、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全面优势。
——金灿荣《告别西方中心主义》
材料二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苏、英三巨头在前苏联的雅尔塔举行决定世界形势的最高级会议。讨论了关于攻击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关于联合国会议。其间斯大林与罗斯福还进行了一对一的谈判。美国希望前苏联早日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从而减少日军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作为交换条件,斯大林向罗斯福提出:把中国新疆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租借中国旅顺港;中长铁路由中苏两国共管;外蒙古独立。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三由于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仍然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各国开始兴起对“中国模式”的赞赏。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有众多学者也纷纷建言,提出了诸如“两国集团”、“中美国(chimerica)”、“中美共治”等理念和主张。对此,中国政府有着清晰的认知。温家宝总理在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就明确表示,中国不接受G2(两国集团)的说法。
——摘编自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多角度分析“过去几百年以来,西方成为国际体系的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请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中国不接受G2(两国集团)的说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本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3)从国内国际方面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