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材料: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温家宝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2)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指出,世博会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4)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请说明当今社会有哪些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和促进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阅读以下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
成了拥有3.6亿人口、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
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
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现在它们越
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直接的消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图2分别和哪两个国际组织有关?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世界经济
发展的什么趋势?
(2)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
(3)材料一、二中提到的三个国际组织中,中国是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加入这国际组
织,对其发展有何影响?
(4)你对材料四图片中的这种现象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1948年及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如表
年代 |
美国(%) |
法、英、日、联邦德国之和(%) |
1948年 |
54.6 |
19.6 |
1970年 |
37.8 |
31.5 |
请完成:
(1)据材料,美国和欧共体国家及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发生变化的原因。
(2)上述变化对美日关系、美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和国纷纷采取措施摆脱危机,世界上有70个国家
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实行限制进口和直接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的金
本位,导致通货膨胀,56个国家货贬值,世界金融陷入混乱。美国实行新政,饭后整顿金
融、调整工业、农业、兴建公工工程,调整劳资关系,实行社会救济,保障雇员章程,调整
劳资关系等。德国和日本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强化垄断组织,大力进行扩军备战,
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往的周期过程是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而1929
年的经济危机在低谷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危机,
即使危机解决较好的美国,1938年失业率仍有10%,1939年的工人年平均工资仍低于1928
年——《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回答:
(1)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归纳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点?
(3)试评述罗期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积极作用。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
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
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
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
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于隋唐,皆属门第
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族入主,
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
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三: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
在南北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
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阱,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雇佣租赁)。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
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
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
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
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1)阅读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谈谈你对“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以及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14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
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
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二: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
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
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三: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
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
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
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墨子》中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有何特点?到明末,生产方式发
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