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
(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欧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慢于日本,却快于美国。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迅速提高。
在高速发展的20年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9%。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而美国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
西欧的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中的比例增大(见下列图示)


材料二:欧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黄金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趋势(见下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它们的剧变和解体。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的成绩,今天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导致的主要后果。
⑶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前半期,欧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比“黄金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的原因。
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在20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趋势?
⑸根据以上材料,可看出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25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 大国崛起 》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简析其原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4)根据材料四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5)根据材料五的三幅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双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材料一中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2)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重庆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1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1)依据材料说明中美经贸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皇后”号商船能够从广州收购到哪些商品?试举两例。
材料2阅读下列图表

(2)根据材料五,回答1912—1919年间,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有什么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如何看待这一贸易状况?
材料2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注: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辰……(1972年该问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你认为“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的原因有哪些?“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何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