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很快……17、18世纪西欧手工工场广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结束旧的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说指导它们摆脱危机。
——何谋平《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主义”》
材料二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不是同步产生的。欧美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先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后有民主意识的启蒙,再通过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由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通过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逐步形成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张利华《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三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公平、法制、监督的竞争环境,而民主政治体制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也就是说,在民主政治体制下能保证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实现梦想,即穷人能变为富人,当然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张嵘《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发展促使哪些思想或理论的出现?
(2)以英国为例,阐释材料二中的“中间环节”。
(3)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三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缠足之大恶,将不惟忘其国,又以亡其种类” ---谭嗣同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的服饰,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日本了什么政策?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中什么主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
新的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