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阅读材料
材料一 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这个建筑的基础上则形成了一个十分高大的挡土墙,它支撑着一个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回答:
(1)雅典露天剧场是当时社会繁荣的重要见证。当时的政府采取了哪些与此相关的措施?目的怎样?
材料二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基本格局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它或许是英国通过建筑和特定样式来代表它自身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两排绿皮椅,坐度间距为两个半剑身……温斯顿•丘吉尔说道:“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物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丘吉尔概括了议会下院最为重要的两大特征:“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是穿过发言席的行为则需要慎重的考虑……其次,它的会议厅不用大到同时容纳所有的议员……否则十分之九的讨论将在拥挤而迫切的氛围中进行。”
——[美]迪耶•萨迪奇•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回答: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概括英国现代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 美国国会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在美国历史上弹劾大多针对联邦法官,针对总统的只有3次。……虽然对总统的弹劾只有3次,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国会上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任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国崛起•美国》
回答: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
材料五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建于1958年,整体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它由中央部分的万人大礼堂、北部宴会厅和南部人大办公楼三部分组成。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方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
请回答: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和地位如何。
鸦片战争后,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若干基本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1)评述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主要原因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单位:1000美元)
年份 |
1843~1844 |
1845 |
1846 |
1847 |
1848 |
1849 |
1850 |
总输入 |
2522 |
5195 |
3889 |
4312 |
2533 |
4413 |
3909 |
棉织品 |
1671 |
4255 |
3080 |
3311 |
1836 |
3052 |
2618 |
毛织物 |
557 |
804 |
623 |
782 |
327 |
809 |
501 |
砂糖 |
2 |
43 |
170 |
82 |
147 |
||
杂物 |
292 |
136 |
186 |
176 |
200 |
470 |
643 |
总输出 |
2360 |
6046 |
6492 |
6726 |
5081 |
6514 |
8021 |
茶 |
322 |
2221 |
2027 |
1834 |
1654 |
2019 |
2427 |
生丝 |
2003 |
3806 |
4430 |
4819 |
3331 |
4417 |
5529 |
杂货 |
35 |
19 |
35 |
73 |
96 |
78 |
65 |
——资料来源:英国议会文书《上海领事罗伯逊关于该口1856年贸易的报告》
(2)据材料二,解读表格反映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出现的变化。
(3)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材料二上海港对英贸易变化的原因。
经济发展、社会变动是孕育思想文化变革的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耿中丞》
(1)据材料一,解读李贽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简述李贽“异端”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3)据材料三,解读关于启蒙运动的主要信息。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一:“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二: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古罗马法思想。综合材料一、二,汉朝的法治思想与古罗马有何不同。
材料三:“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一孙中山
(2)材料三中孙中山表达了什么民权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人们按家庭出身被分为“红五类”或“黑五类”的时代。“黑五类”的子弟被称为“狗崽子”,没有任何权利,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以极大的勇气站出来批判,他认为“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他希望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这位孤独而勇敢的思想者在1970年因“思想反动透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的罪名被处以死刑,献出了自己27岁的年轻生命。
材料五:1993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法律。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3)遇罗克的悲剧说明了什么?文革结束后我国为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在法治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中国历程——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来自网络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根源是什么?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据此研究角度,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右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
关键词 |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
十二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关键词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
十四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
关键词 |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
关键词 |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钱穆《英国通史》
材料二王斯德《世界通史》“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
材料三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832年 |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
1842年 |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
1870-1907年 |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
1875-1909年 |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五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1)简述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英国经济的特点。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英国制度建设的认识。
(4)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
(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标准:观点2分,史实至少2例4分,史实的作用或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