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凡听五刑自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盖必如此,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而测”;“凡以诉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然后听其曲直自词。凡以下犯上,以卑犯尊,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家几让之坐;其有不辜至于杀人者,虽有疑虑可怜,而至于奏谳,亦不准辄用拟贷之例。”
——《朱熹集》卷14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从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为何被称为新儒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造成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
151诸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州县脱户亦准此。
155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唐律》卷十二户婚律
材料二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7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表指出1820-1890年期间中、日和西欧城市化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德、日两国城市化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流动的认识。

在人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示意图

——改编自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
材料二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科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 1年首次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S. Buck)的《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这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 -1950)》
材料二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形成几种不同形象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2015年4月19日至24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即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举行,此次活动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为主题,包括34位国家首脑在内的70多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六十年一甲子,亚非国家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能否为万隆精神注入新生机,又将续写怎样的新故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亚非大陆。……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背景下,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60年后,冷战烟云已逐渐远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经过历史风雨的考验,当年曾经有力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的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下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亚非会议的的主要成果。
(2)提炼材料三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公元1—19世纪,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至清中期的14-18世纪,中国处于“中心”向“亚边缘”的过渡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亚边缘”沉沦为“边缘”地带。美国学者彭慕兰的著作《大分流》认为,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得大量美洲白银流入欧洲,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汽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陈昆《金融市场与明代中西方大分流》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三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述1-19世纪中国、西欧经济发展的状况。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结合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3)“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