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图17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材料五: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5分)
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2分)
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4分)
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2分)
材料: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材料: 下表为19世纪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
国家 |
改革措施 |
俄国 |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进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 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
日本 |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 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四民平等” |
根据表中材料,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材料 : 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匠户在作坊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天顺十年(1460)﹐工匠逃亡多达三万八千余人。明政府一方面设法招抚﹐一方面将逃亡匠户发往卫所充军,知情不举者亦充军。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政府被迫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见匠班银)。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摘编自百度词条
(1)根据材料,概述匠户制的发展状况,说明明清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匠户制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府兵属于中央禁卫军性质。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府兵制前后是有变化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这前后期的变化主要是在周武帝、隋文帝时代。周武帝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府兵制改革上,他在建德三年(574)把府兵改称为“待官”,召募许多汉人参加府兵;因而在府兵中汉人几乎占了一半。到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杨坚进一步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量田籍帐,一与民同。”
——编自刘精诚《中国历史大讲堂两晋南北朝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府兵制由魏到隋的演变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当时雅典政坛存在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大政治势力,双方政见严重不合,斗争激烈,于是两人都希望借助“陶片放逐法”的威力驱逐对方。但这时出现了一个自称为“群众英雄”的许佩伯罗斯,他号召人们将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人一同逐出雅典,于是,在公民大会现场,尼西亚斯和亚西比德两派联合起来,将大多数的票投给了许佩伯罗斯,后者因而被驱逐出雅典。事后,雅典人认为“陶片放逐法”在这次事件中遭到了亵渎。
材料二 “水门事件”是美国的政府运作机制在建国以后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被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先是坚持以行动出于国家安全为由否定这些行动的违法性,后来又企图利用任命大法官的机会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司法环境,但这两项行为终究是徒劳的,1974年尼克松宣布辞职。
材料三 1871年,日本岩仓使团考察欧美宪政时认为,“德国比英法更有参考价值”,“英国为共和政体,权在议院,不适于日本……德国情况与日本近似,其虽设议院,但贤明之皇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对普鲁士从“小国”走向“军事大国”的道路亦颇感兴趣。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则断言“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雅典人认为“陶片放逐法”遭到了亵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8分)
(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府运作机制”的重要原则是什么?据此分析为什么说“这两项行为终究是徒劳的”。(5分)
(3)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德意志帝国宪法》表明德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为什么日本岩仓使团认为德意志的宪政之路最适合当时的日本?(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3分)